盘点艺术史上5大经典展览
盘点艺术史上5大经典展览
马奈《奥林匹亚》,布面油画,130.5×190cm,1863年
如今,随着当代艺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市场机制的完善,专题个展、周期性循环展、历史展和各类艺术博览会层出不穷。作为艺术作品与公众对话的重要媒介,艺术展览的作用不容小觑。今天,时尚芭莎艺术为大家盘点了艺术史上五大里程碑式的展览,让我们一同看看它们是如何发挥其重要性的吧!
1
“落选者沙龙”
Salon des Refusés
现代意义上展览的概念通常要追溯到法国曾经的“沙龙展”,这类展览的参展作品通常被学院派艺术所垄断,从展览场所的选择到内容的策划也都是以“国家”为导向的,艺术被迫恪守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为巩固国家的政权而创作。
法国的官方沙龙展,1767年
1863年,法国官方沙龙的评委会拒绝了近60%的参选作品,那些落选作品的作者有塞尚(Paul Cézanne)、雷诺阿(Pierre-Auguste Renoir)、毕沙罗(Camille Pissarro)和马奈(Édouard Manet)等人,保守又严格的评委会几乎淘汰了一切具有革新精神的艺术家。
巴黎工业宫,落选者沙龙举办地,1863年
因此,为了平息这场纷争,彰显国家的民主,当时的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决定在官方沙龙展的附属馆内举办“落选者沙龙”。展览采取自由参展制度,让公众裁决双方作品的优劣。
虽然在拿破仑三世看来这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也不打算再办此类“落选展”,但这个展览却成为了艺术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既是新艺术对学院派艺术的反叛,也是艺术家反抗官方艺术体制的有力证明。
惠斯勒《白衣少女》,布面油画,214.6×108cm,1862年
在1863年的“落选者沙龙”上,马奈展出了震惊主流艺术界的《草地上的午餐》。这幅画在内容上极具现实性,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形式上则颠覆了学院派的技法,在尽可能忽略传统透视的基础上凸显了笔触和创作痕迹,形成了一种未完成感。
马奈《草地上的午餐》,布面油画,208×265.5cm,1863年
除了绘画语言上的革新,《草地上的午餐》中“裸女”的呈现方式也与以往大相径庭——她的眼神挑衅,比例失调,破坏了传统中所谓的“理想美”。
马奈在受到激烈指责的同时,他的创新精神得到了诗人波德莱尔和作家左拉的热情赞扬。马奈无疑是具有反叛性的,他向公众宣告了一种在艺术中前所未有的新的感受力,即对新的主题和美学手段的选择,预示着新一轮的艺术革命的到来。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布面油画,175×131cm,1876年
“落选者沙龙”是一个转折性的节点。首先,艺术家和公众第一次开始被允许自由表达对艺术的见解。其次,新艺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学院派艺术的统治地位;尽管参展艺术家都是所谓的“落选者”,但他们的作品却具有一种充满活力的生命意识,挑战了官方的权威,很大程度上从创作和策展两方面深刻启发了后世。
2
新精神:1913年军械库展览中的美国艺术展
The Armory Show
纽约军械库展览海报,1913年
军械库艺术展(The Armory Show),全称国际现代艺术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Modern Art),首次于1913年由美国画家与雕塑家协会组织策划,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一场大型现代艺术展。
该展览是推动欧洲现代艺术走向美国的重要契机,也为战后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向纽约的转移奠定了基础,是一场划时代的展览。
纽约军械库展览现场,1913年
1913年2月17日,数以千计的观众满怀期待和好奇地涌入了纽约曼哈顿69兵团的军械库打算一探究竟。该展览展出了超过300位欧洲前卫艺术家的1200余件作品,其中包括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和亨利·马蒂斯(Henry Matisse)。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布面油画,1907年
抽象的立体主义(Cubism)、极具动感的未来主义(Futurism)和色彩狂放的野兽主义(Fauvism)好似炸弹一般,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到来——学院派艺术的高墙仿佛一夜之间就要瓦解,对精英主义的推崇也正在转化为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向往与追求。
康定斯基《即兴 27》,1912年
在所有参展的欧洲艺术作品中,引发最大争议的就是杜尚的绘画作品《走下楼梯的裸女》。所谓的“裸女”在画面中被分解了,仅留有运动中的视觉残像,这无疑激怒了观者——他们无法轻而易举地辨认出女人的模样,甚至会陷入错误的判断中。
杜尚《走下楼梯的裸女》,1912年
如果用陈旧的视觉语言和传统的思想观念去看这幅画,是永远无法理解前卫艺术的先进性所在的,人们不可能从中找出符合古典艺术标准的女人体,更无法读出封建的道德说教。但是艺术不该只是对理想美的穷尽,也不能仅限于对自然无止境的模仿。正如马蒂斯所说:“色彩不是上帝为了模仿自然而赋予我们的,而是为了能够表达情感而赋予我们的。”
马蒂斯《红绿相间的女人像》,布面油画,1905年
新事物成长的道路总是曲折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以挑战的形式出现,注定不被观众接受,不为传统所认可。但当旧的文化已不能接受新事物而陷入停滞,突破的希望就是前卫文化,而1913年的纽约军械库展览正是推动前卫艺术走向公众的重要媒介。
纽约军械库展览现场,1913年
尽管该展览在当时无异于一场叛乱,但前卫的反叛并不会引发文明的断裂,相反还会促进新的视觉语言体系的形成,塑造新的社会价值观,这也正是这场展览的意义所在。
3
“当态度成为形式”
Live in Mind——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
瑞士伯尔尼美术馆(Kunsthalle Bern),1969年
1969年,时任瑞士伯尔尼艺术馆馆长的哈罗德·泽曼(Harald Szeemann)组织策划了一场名为“活在脑子里——当态度成为形式:作品-观念-过程-信息”的展览(Live in Mind——When Attitudes Become
Form:Works-Concepts-Processes-Information)。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现场,1969年
这场在当年臭名昭著的展览,一经开幕就遭到了媒体和公众的炮轰,“艺术要终结了吗?”“这是对作为殿堂的艺术馆的亵渎!”“一场闹剧!”……尽管“态度展”在一片谩骂声中仅持续了36天,但其中的大多数艺术家以及泽曼,都在90年代后进入了国际视野,该展览也成了展览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览之一。
哈罗德·泽曼(右1),“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现场,1969年
时光倒流至1969年的春天,哈罗德·泽曼邀请了69位来自欧美各国的艺术家,汇集了大地艺术(Land Art)、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贫穷艺术(Arte Povera)和后极少主义(Post-Minimalism)等流派的120件作品,将美术馆变成了一个类似乌托邦的实验室,允许艺术家们在其中自由创作。
劳伦斯·维纳,“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现场,1969年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将人造黄油涂抹在了展厅的角落和边缘,并制作了一件油脂雕塑;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展出了他用金属板和铁锹创作的“支撑系列”;迈克尔·海泽(Michael Heizer)用铁球砸烂了美术馆门口的通道,将此行为命名为《伯尔尼的衰落》……
诸如此类离经叛道的艺术行为,在引起轩然大波的同时,永远地改变了艺术家、美术馆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约瑟夫·博伊斯(左1),“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现场,1969年
“态度展”在展出期间正值观念艺术大行其道,正如展览的标题所示,“态度”可以是艺术家的创作想法,也可以是他(她)的个人精神和生活态度;“形式”也不只局限于架上绘画和纪念碑式的雕塑,它阐发于文字、图像或声音的同时,又存在于艺术家的行动中。
当“态度”变为“形式”的那一刻,艺术家也在作品中获得解放。策展人哈罗德·泽曼说过,艺术之“美”应存在于“自由的精神”中,不该被传统造型所束缚,人们应将关注点放在艺术的创作过程中,是艺术家及其行为赋予了艺术价值。
理查德·塞拉《支撑系列》,1969年
上世纪60年代是各类社会思潮涌动的年代,也是逆反心理迸发的年代。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欧美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的失望,他们开始提倡“乌托邦”观念和“无政府主义”,存在主义哲学也被奉为信仰。
积累了巨大财富的社会正在向完全的工业化过度,科技异化着人类的心理,大众传媒改变了公众的观看方式,艺术家们也开始从具体的“行动”中寻求艺术的“本质”。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览现场,1969年
在这样一个进步与反叛共存的时代横空出世的“态度展”,实际上达成了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强烈诉求——艺术要自由和个性,美术馆也不再是只展示传统绘画的场所,展览也更应接收“观念性”的挑战。
4
“大地魔术师”
Magiciens de la terre
“大地魔术师”展览现场,1989年
如果说是哈罗德·泽曼策划的“态度展”首次将观念艺术带入了传统美术馆,那么展览“大地魔术师”则是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且打破了一个旧局面。该展览一定程度上解构了艺术世界中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将文化多样性和国际视野引入了展览策划中,它所体现的全球文化观深刻影响了上世纪90年代后的艺术走向,是展览史上的一次开创性突破。
“大地魔术师”在拉维莱特城的展馆,1989年
“大地魔术师”展览由让·于尔贝·马尔丹(Jean-Hubert Martin)担任主要策展人,于1989年在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和拉维莱特城两地同时举办,邀请了来自六大洲47个国家的98位艺术家参展。
当时,策展团队曾多次深入被主流艺术圈所忽视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不限性别、年龄和身份,大规模收集了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使展览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中迸发出了与众不同的效果。
杨诘苍、顾德新、黄永砯三人在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门口,1989年
不容忽视的是,在“大地魔术师”展览中,策展人费大为为马尔丹推荐了三位中国艺术家参展,分别是杨诘苍、顾德新和黄永砯。
杨诘苍用水墨反复在多张宣纸上进行晕染,再将其重叠,形成了多层巨幅水墨画,悬挂于展厅的三面墙壁上,名为《千层墨》,为观者营造了一种道教式“虚静空灵”的沉浸体验,贯彻了传统的中式美学;顾德新用塑料创作了一件装置作品;黄永砯的作品《爬行动物》则表达了一种文化悖论——他用报纸堆砌成了两座乌龟形状的坟墓,引发了象征死亡的坟墓与代表长寿的乌龟间的矛盾。
杨诘苍《千层墨》系列,1989-1990年
“大地魔术师”展览中的每一位艺术家几乎都有同等大小的展示空间,陈列顺序也按照艺术家姓名的首字母由“A-Z”排列。无论是展览的形式还是内容,该展览都预示着当代艺术的一次转向,也意味着“他文化”对西方殖民主义的反攻。
黄永砯《爬行动物》,1989年
正如高更、马蒂斯和毕加索等人从原始艺术中汲取养分一样,艺术实际上并无高低之分,或许在道德沦丧、人性泯灭的现代语境中,形式质朴的原始艺术更加纯粹。尽管已经过去了30年,“大地魔术师”展览中所体现对平等的追求和对艺术中多元文化的探索,时至今日都可作为艺术展览的经典参照。
“大地魔术师”展览期间的宴会,1989年
5
“星星美展”
首届“星星美展”海报,1979年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近一个世纪里,中国一直处于战火纷飞的动荡之中,此时期的艺术也基本是为了服务政治而存在,艺术家们在争取民主的斗争中,以艺术为武器,为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贡献了巨大力量。
“星星画会”成立宣言,1980年
1979年,中央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国家迎来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解放时代。这股新风迅速刮向了文艺界,艺术家们开始寻求在艺术上自由表达的权利,在这一年诞生的“星星美展”是近现代中国艺术发展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开端。
首届“星星美展”展览现场,1979年
1979年9月27日,由黄锐、马德升、曲磊磊、王克平、严力、毛栗子等人发起,第一届“星星美展”正式在中国美术馆东侧的小花园铁栅栏上展出,一经推出就引起了极大轰动。除了街对面的美院学生外,许多文艺界的知名人士也前来观看,加上围观的群众,展览被堵得水泄不通。
首届“星星美展”展览现场,1979年
“星星美展”共计展出150多件作品,包括雕塑、油画、水墨画和版画等。其中几乎所有的木雕都出自王克平之手,他的作品《沉默》,借鉴了非洲面具的形式和荒诞派戏剧的元素,创造了一系列渴望从压抑中挣脱的形象;严力的绘画《游荡》则显示出了一种抽象的趋势,画面中变形的人物仿佛意味着旧时代的终结,同时充斥着对未来的迷茫。
王克平《沉默》,木雕,1979年
1980年,第二届“星星美展”开幕,艺术家们在展览前言中写道:“现实生活有无尽的题材,一场场深刻的革命,把我们投入其中,变化而迷蒙,这无疑是我们艺术的主题……我们有辨认生活的能力,以及用于探索的精神。”毋庸置疑,这样的宣言意味着中国当代前卫艺术的觉醒,整个社会都需要释放和宣泄,艺术家也需要自由表达的空间。
第二届“星星美展”展览现场,1980年
作为新中国第一次向公众开放的民间艺术展览,它是对时代精神的反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该展览对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更为今后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范例式的创作指向——优秀的艺术作品永远都是紧跟时代步伐的,值得被铭记的展览也是一样。
第二届“星星美展”展览现场,1980年
由于启蒙运动在法国的兴起,曾经愚昧、黑暗的时代被理性的光辉逐渐照亮,法国正式开放了卢浮宫,代表权利、象征欲望的皇家收藏公开,印刻人类文明的艺术品以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震撼着整个社会。
今天的卢浮宫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艺术史学科的研究视野从“欧洲中心”扩展到了亚非等地区;研究方法不再局限于本学科的理论方法,研究对象也由所谓的“精英文化”过渡到“大众通俗文化”,观众对艺术的需求也逐渐扩大,这一系列的变革催生了艺术展览的转型。
卢浮宫陈列展现场
艺术展览作为一个文化现象,是需要多种社会角色的参与从而实现的。一场好的展览一方面应体现艺术创作的内在规律,呈现所处时代的文化全貌;另一方面则要为艺术与公众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最终实现多文化的互动。这就要求美术馆、策展人和观众重新思考各自的定位,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充分发挥作用。
精彩回顾:
回望100年前落幕的一战,终难再一味追捧杜尚……
建筑一定是永久的?看十座最美临时建筑!
是什么阻碍了艺术家们生前扬名立万?
[编辑、文/蔡雨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 新加坡15个好玩儿的最受欢迎的景区景点,独具特色
-
2025-08-21 17:52:02
-
- 左小翎&壳小杀:带你穿越民国的南烟斋
-
2025-08-21 17:49:48
-
- 过了山海关,有事找本山!曾经的穷小子一跃成小品王,只凭这几人
-
2025-08-21 17:47:35
-
- 李小璐的毁灭史:17岁获金马影后,37岁丑闻满天,如今直播被群嘲
-
2025-08-21 17:45:22
-
- 陈数的淡然情史,巅峰时嫁二婚带娃钢琴家,为老公和继子不再生育
-
2025-08-21 17:43:09
-
- 史上最全的横店影视城旅游攻略
-
2025-08-21 17:40:56
-
- 陈奕迅曾卧底好声音,曝光50万买导师一次转身!难怪期期有那英
-
2025-08-21 17:38:42
-
- 10首励志诗词,鲜衣怒马少年时,看诗人笔下的少年意气风发。
-
2025-08-21 17:36:29
-
- 司马南与秦朔因“联想”尖锐交锋:他们在争论什么?
-
2025-08-21 17:34:16
-
- 武汉沌口VS深圳蛇口,有很多相似之处
-
2025-08-21 17:32:03
-
- 《大宅门》22年回顾:九红原型活到90岁,小白玉婷长大成一线明星
-
2025-08-21 17:29:49
-
- “土行孙”掘翻临汾城 ——《百面战旗红》之“光荣的临汾旅”
-
2025-08-21 17:27:36
-
- 泰来监狱,黑龙江全省最大最著名的高戒备等级监狱
-
2025-08-21 17:25:23
-
- “咆哮体”卖龙虾的江苏小伙,扎根农村的河南女婿 他们都是天猫双11创造者
-
2025-08-21 17:23:09
-
- 日本为何执意捕杀鲸鱼?并非为了吃肉,真正目的值得世界各国警惕
-
2025-08-21 17:20:56
-
- “硬汉”周里京:曾红过唐国强,妻子38岁家中被害后,一蹶不振
-
2025-08-21 17:18:42
-
- 跌宕起伏的中日关系之:5分钟了解日本简史
-
2025-08-21 17:16:29
-
- 赵本山:巅峰时黄圣依向他下跪,退出江湖后徒子徒孙仍不消停
-
2025-08-21 17:14:16
-
- 库兹涅佐夫号:俄罗斯唯一的“破旧”航母,为何普京不舍抛弃?
-
2025-08-21 17:12:03
-
- 泰国娱乐动态新闻周报汇总09.09—09.15:最新泰剧泰影泰星来了
-
2025-08-21 17:0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