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狼之国的大秦锐士,褒贬不一的战国绝唱

2025-08-21 05:28 来源:网络 点击:

虎狼之国的大秦锐士,褒贬不一的战国绝唱

有人觉得称秦国为虎狼之国,称秦军为大秦锐士是对秦国的赞誉,认为那是大秦军事实力强劲的一种证明。

其实不是的,称秦为“虎狼之国”这指的并非秦国军队多么强劲,民风多么彪悍,更不是说秦国战力强,杀气重,而是骂秦背信弃义,是个禽兽国家;称秦之锐士,指的也不是大秦的军队叫大秦锐士,而是指秦国练兵的一个手段。

应该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墙

首先虎狼之国是出自《史记.卷七五.孟尝君传》:“今秦,虎狼之国也,而君欲往,如有不得还,君得无为土禺人所笑乎?”意思是,秦国是背信弃义的国家,你去干嘛?

为什么说秦背信弃义,因为此前不久秦国发生了很多次背信弃义的事…

最早的秦国并不是背信弃义的,后来商鞅欺公子昂,张仪诓楚怀王这些手段让人觉得你秦国就是背信弃义,不择手段,让人不可相信的,骗是你的惯用伎俩。所以劝人的时候才说,你可千万不要去啊,秦是虎狼之国没有信义啊,你去万一有个好歹可咋整?

注意:这是有语境的,语境是为了劝人不要去秦国,而他劝的点是秦国不可以相信,不可以相信的原因是秦国之前经常骗人,所以虎狼之国等于背信弃义,虎狼二字在这里并不是指秦军多么的强悍,而是说秦国像禽兽一样不讲信义

被诓的快疯了的楚怀王

不少人看了《大秦帝国》这本书后对秦国的“锐士”非常向往,比如什么“铁鹰锐士”啊等等,认为大秦锐士是秦军的称谓,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秦军没有锐士这个称谓,“锐士”二字的确出自《荀子·议兵》:“故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有遇之者,若以焦熬投石焉。”

但这里的锐士指的并不是兵种,而是一种手段。这句话的意思是别看齐国的搏杀之能那么强悍,但是却不敢和强大的魏武卒相遇;魏武卒就可以天下无敌了吗?遇上秦国对待士兵的那种手段也吃不开;秦国的手段能让士兵不畏生死,但又敌不过齐晋两国对军队的节制和约束;齐晋节制约束的军队又敌不过汤武的仁义之师。

这是一层一层递进的写作手法,技击、武卒、锐士、节制、仁义。荀子这样写,无非是要证明一个论点,“隆礼效功,上;重禄贵节,次;上功贱节,下”。显然秦国在这三重关系里是上功而贱节的。

荀子像

什么是齐国的技击?是单人博杀之能。齐人推崇以己之力去斩杀敌人,杀一个敌人,就可得一黄金作为奖励,但打了胜仗却没有适合的奖赏,因此打小仗可以,遇上大的战役就容易溃散。“齐人隆技击。其技也,得一首者,则赐赎锱金,无本赏矣。是事小、敌毳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若飞鸟然,倾侧反覆无日。”

齐技击

而魏武卒呢,这是真正的兵种,那是要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达到的荣誉,成了魏武卒之后一辈子吃喝就可以不用发愁了。这个考试很严格,必须能拉开十二石的弓,能背着五十支箭的箭袋并穿着铠甲,戴着头盔,拿着戈,佩带宝剑和三天的口粮,半天奔走一百里才可以。“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这是特种兵中的特种兵。

魏武卒

那秦国用的是什么手段呢?“劫之以势,隐之以阸,忸之以庆赏,䲡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非斗无由也;阸而用之,得而后功之,功赏相长也“。

就是说用权势威逼,让生活穷困,为生计发愁,让国民除了参军没有别的途径可以生存而不得不战。参军后用奖赏让他们喜欢作战,用刑罚强迫去作战。

这一套让秦民变的酷烈的手段称之为锐士,而秦军就叫秦军。

秦军

所以武卒不能遇上秦国的锐士,锐士又赶不上节制,什么是节制,也就是严整的军规纪律,而这又不及汤武的仁义之师。“故齐之田单,楚之庄蹻,秦之卫鞅,燕之缪虮,皆世俗所谓善用兵者也”但他们都还没有达到让士兵齐心合力的地步,他们不过是抓住对方的弱点伺机欺诈,玩弄权术和阴谋对士兵进行颠覆罢了,所以他们是盗贼一样的军队。“是其巧拙强弱,则未有以相君也。若其道一也,未及和齐也;掎契司诈,权谋倾覆,未免盗兵也。“

因此,荀子议兵通篇都是在骂这些不义之兵,可没有夸赞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