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川交界处,一个县城1800年的兴衰

2025-06-30 11:05 来源:网络 点击:

陕甘川交界处,一个县城1800年的兴衰

今日略阳:

2016年从南山顺着嘉陵江向北眺望眺望

(摄影:西大街游民)

“用武之地曰略,

象山之南曰阳”

——清代《略阳县志》

今日略阳县形势地图:

秦巴山谷、嘉陵江、宝成铁路是略阳最独特的符号

如果说汉中的味道太接近四川而显得是陕西的明珠

那么独特味道的略阳一定是汉中的明珠

略阳地处南北纵向的嘉陵江流域

同汉江流域的主体显得格格不入

春日时刻,南北向的嘉陵江河谷

最先把南方的暖气和水分送到略阳

在山壑中点缀出一丛一丛彩色

温润的气候和陕西其他部分大不相同

工业建设带来全国各地的移民灌输在略阳县城

使得略阳拥有开放包容的品格

在过去的数十年里

兴盛、衰败的故事在这里上演

略阳是一个中国西部县城工业化的缩影

更是二十一万略阳人民自己的故事

1931年的略阳:

黄汲清院士在略阳考察时候的留影,这是顺着嘉陵江向南眺望

略阳在历史上曾多次和甘肃武都以及四川省扯在一起

历史上略阳最早的县城

是西汉时代的沮县(位于今天的略阳黑河)

嘉陵道(在汉代少数民族聚居区设立的县称为道)

这两个行政建制都属于武都郡管理

略阳属甘时期地图:从秦汉到南北朝列在武都郡管理之下

到了魏蜀吴相争的年代

诸葛亮出于军事考虑,建立武兴城

控制嘉陵江流域

建于229年的武兴城是今天略阳县城址所在

这也使得略阳成为中国历史上

为数不多可以确立建城日期的城市

略阳离开武都的管理始于隋代

大业三年(607年)在武兴城的基础上设立顺政郡

在这一年,顺政郡和武都郡、汉川郡(汉中市)平级,

成为隋代一百九十郡的一部分

唐代是略阳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代开创了汉中管辖的先河,也留下了兴州这一重要地名

唐代废除顺政郡,取“武兴”之兴字设立兴州

成为略阳县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地名

如今略阳城区依然以兴州街道办为名

同样在唐代,

兴州第一次被放在了汉中为首的治理框架下

唐代皇帝设立监察区,

兴州作为山南西道的一份子成为汉中的监管对象

这一惯例沿袭到了宋代

北宋时,整个汉中地区和如今四川北部在一起,

设立了利州路

当时利州路同梓州路、夔州路、

益州路(也叫成都府路)合称为川峡四路

这也就是汉中一身四川味道的原因

——他是四川成立的重要发起者和组织者

南宋时,金朝由北方入侵南方

强大的军事压力下

宋朝将原先的利州路一分为二

东边的利州东路归汉中,

西边的利州西路归兴州

如果历史不发生什么意外的话,

兴州应该可以和汉中一样成为管理几个县的小队长

但是1206年,

驻守在兴州的南宋将军吴曦在金朝的蛊惑下建国称帝

这一下激怒了南宋皇帝,他们派人暗杀吴曦,还迁怒兴州这座城市

将兴州改为略阳(看谁还敢兴),

开创了略阳作为这里地名的开始

元代,行省制度出现在中国大地上

汉中地区因为要隔断巴蜀地区的独立性而被迫加入陕西

处于嘉陵江河谷的略阳县

却需要隔断汉中的独立性

成为四川的一部分

略阳像一个楔子一样深入陕西

元代陕西地图

略阳作为四川的一部分深入陕西,

相比于今天的陕西,元代唯一缺少的就是略阳这块土地

这样的设定也使得陕西独立割据的可能性降低

所以汉中人常常觉得自己是四川人

而略阳人不一样,他们甚至可以喊出

“略阳自古就是四川不可割舍的一部分”

毕竟从四川建省之初,略阳就名列其中

明代以来略阳再次成为汉中府辖县,一直持续到今天

极简略阳城市变迁

1946年孙承烈顺着嘉陵江考察,

途径略阳县时画下了略阳地形图,

当时的略阳城只有象山脚下的一块地

略阳县城依山傍水

处在八渡河汇入嘉陵江的节点处

城区多,桥是略阳文化的重要特征

被誉为“汉三颂”之一的郙阁颂

讲述的就是武都太守在略阳修建郙阁栈桥的故事

1958年略阳嘉陵江大桥修建前的浮桥:

从城区到火车站的道路上汽车、畜力车、人力车行人拥挤在上面

由苏联老大哥设计的老嘉陵江大桥

是略阳城市最深刻的图景

如今的略阳县城桥梁越修越多

城市之内的沟通越来越通畅

在略阳人的生活中

“在桥头等你”

是一种刻在生命里的生活符号

略阳嘉陵江铁路桥上的百年钢铁“汉阳钢厂造1903”

也是略阳的重要特征

“南山对雨山,狮子对象山,凤凰戏牡丹”

形象地把围绕在略阳周边的六座山形容出来

很多人不懂我们的祖先

为什么要把城市选在崇山峻岭之间

其实山是略阳的立城之本

诸葛亮当年就是看上了这里的山高路阻

才决定在此修建要塞扼守边境

而县城本身位置又处在交通节点

但是处在山河之间,地质灾害不免成为侵袭略阳城安全的重要因素

从古至今略阳县城无数次被嘉陵江水摧残

1981年洪水肆虐略阳县城

2018年洪水再次肆虐略阳县

略阳县扎根在山区

过去每一次开发都是以破坏大自然正常生态为代价

过度开矿致使山林被破坏

在山区刀耕火种致使水土流失

在河流上开设水电站

在河道里挖取黄金

人与水争地为利

水必与人争地为害

为略阳经济开发城市拓展受限埋下了伏笔

从古至今,略阳县最迷人的也是最磨人的就是交通

略阳因为交通而兴,z也因交通而落寞

中国第一条交通法规

就是出土于略阳城门的宋代《仪制令》

“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

短短十二个字,

描绘出交通带来的略阳发达的城市生活图景

自古以来,穿越秦岭的蜀道

一直是关系中国西南西北发展沟通的大事

而略阳正处在一条名为“故道”的道路上

故道由今天的宝鸡出发,经过凤县接入嘉陵江河谷

随后顺着嘉陵江谷地进入略阳

最后由略阳再进入四川或者汉中盆地的一条蜀道

王国维先生《散氏盘考》中提出

至少在商周时代

关中人已经开始利用嘉陵江河谷进入四川

楚汉争霸时,刘邦曾经烧掉通向关中的栈道

暗中派兵遣将,经过略阳逆嘉陵江穿越故道,奇袭关中

司马迁曾经考察过这条道路,

提出在众多的蜀道中“故道多阪,回远”

李白也曾经在略阳青泥岭感叹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故道地图

事实上确实如此,

从西安到成都,如果走别的道路

一般需要斜穿秦岭,

走故道的话还要绕行宝鸡

但是故道大部分地区穿越的都是烟火人家,

路上补给充分,重要物资运输有保障

而且嘉陵江河谷穿行条件优良

有的时候甚至可以使用嘉陵江航运省掉很多力气

柳宗元的好朋友严砺担任兴州刺史,

也就是兴州县委书记时

开拓嘉陵江水利运输

使得故道成为众多蜀道中最繁忙的一条

柳宗元为此专门写下《兴州江运记》

也让略阳成为陕南地区最重要的城市

因此故道一直是入蜀的“官道”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匆匆南下四川避乱

就是从故道南下途径略阳前往巴蜀,

和平盛世发展经济,兵荒马乱尚可救驾

这时处在故道重要节点上的兴州

是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

这里云集了八方客商,五湖行者

他们也砥定了兴州包容大方的城市性格

北宋时期,略阳重新修建了白水江路,

又重建了经过大安驿直接入蜀的道路

城市进一步繁荣

但是从宋代之后

中国首都不再是西安,而移向东方

入蜀的道路也向东方摇摆

特别是经过凤县绕过略阳进入汉中的“连云栈道”的开通

迫使故道交出“官道”的花冠

成为一条普通的道路

这条道路也因为农业开发的过度垦殖

而致使地质灾害不断出现

道路年久失修导致曾经繁荣的交通重镇

到了民国时代落下一个“交通不便”的嗟叹

1929年略阳发生特大旱灾

由南京派出的视察专员到这里才发现

略阳赈灾的根本问题在于外边的物资无法进入

1930年发表的略阳灾情报告,

作者用了“每至一村雅雀无声,

饿毙之尸户户俱有”描述当时的惨状

如果不在交通上下功夫,

略阳注定将成为陕西最贫穷的地区

这种贫穷不但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

更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

新中国成立后

沟通西北西南的重任重新交给故道

1956年沿着嘉陵江河谷修筑的宝成铁路途径略阳县城

并设立略阳车站

1956年略阳通车仪式

(这张照片展示在陕西历史博物馆)

这使得略阳成为陕南唯一一个通火车的城市

并保持这个记录长达16年之久

(直到1972年阳安铁路通车)

略阳是通向火车翻越秦岭之前的最后一个大站

1956年1月1日,略阳至广元火车通车纪念仪式上

当时的通车仪式上

省长赵寿山亲自出席并剪彩

宝成铁路成为关中沟通陕南的唯一通道

即使西安正南方的安康,

也要从略阳绕行

当时的略阳不得不说是“陕南的会客厅”

唐宋之际的繁荣之后,

再一次,略阳把全国各地的人聚在了一起

这时的略阳成为嘉陵江上“小香港”

火车带来的繁荣,不仅是经济上的腾飞,

更是一种文化的昌盛

在那段时间,略阳可以买到陕南最好最多的东西

很多人回忆“汉中人都要到略阳来买东西呢!”

除了陕南人民,连隔壁的陇南人民

也将略阳火车站视为对外沟通的窗口

那段时间里火车站满是前往康县、武都的客运

而横现河火车站外大量的陇南转运车辆在等候

略阳县再一次被捧上一个神奇的高度

火车行驶在略阳车站

(西局安段摄)

宝成铁路和略阳县城同样被地质条件危害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

塌方使一列行驶中的火车撞山体起火燃烧

宝成线中断283小时,

对抗震物资入川产生了影响

2018年特大洪水期间,宝成线又在略阳段中断

这个时候人们才意识到

“宝成线,老了”

在此间的几年里,入川的铁路工程不断兴建,

舒缓宝成线的运输压力

如今的略阳铁路格局:

在群星璀璨间黯淡了下来

2016年以来

西成高铁兰渝铁路

到即将建成通车的成兰铁路

都同样完成了祖国西北沟通西南的任务

这些铁路都有一个无与伦比的优势:都是复线铁路

哪怕是阳平关之南的宝成铁路也是复线

唯独宝鸡至略阳区间因为地势只能使用单线

宝成线的运输压力被不断输送到其他周边铁路干线

这使得因宝成线而兴起的略阳县不断受到冲击

绝大多数客运货运离开了宝成铁路

曾经的宝成明珠也不再辉煌

光辉灿烂的火车站也变得门可罗雀

又仿佛重新来到了宋代故道衰落的历史瞬间

其实对于今天而言,

只通过四对客运列车的宝成线来说充满落寞

但是放眼于整个陕甘川居民来说

是时代的进步

灯光下总会有阴影

进步中总会有掉队的人

1979年在略阳边缘地区的黑河坝乡的厂房里

中国第一台吉福特—麦克马洪制冷机

(G-M制冷机)在这里制造完成

这一台耗时六年的机器开创了我国低温事业的新时代

而研制他的单位是略阳人又熟悉又陌生的“八〇九”

1973年研究低温和超导技术的八零九研究所在略阳黑河扎根

这个研究所对外所有的联络

完全依靠住在在县城象山湾上的八〇九信箱

久而久之,八〇九成为了那里的指代

而他们的事业在略阳却鲜为人知

乃至于到了1985年改组为十六所迁入合肥

也少有人关注

更别说中国低温事业的开创是在略阳了

八〇九前世今生

这一时间内略阳钢厂电厂也拔地而起

成为略阳经济事业的重要支柱

他们一个在城南一个在城北

形成了两大工业基地

也成为略阳工业化、现代化的象征

特别是过去政企合一的格局

钢厂、电厂、铁路分别构成了三个小社会

他们拥有自己的学校、消防、医院

每个人在自己的结构里有条不紊的运转

整个略阳洋溢着工业的辉煌和城市的光芒

在如今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求下

电厂和钢厂已经属于“低产高耗”的代表

电厂的机组老旧装机容量小、距离煤矿地远,

使得其发展受阻

钢厂的运转更是举步维艰,

甚至一度濒临破产,停产多年

2017年停产期间的略阳钢铁厂

略阳的工业经济在短时间内顺势而起

却又没能在历史的洪流中继往开来、改变经济结构

略阳总是过于依赖轰鸣的机器

以为抓住了机器就拥有了一切

忽视了外面这个不停在转变的世界

东门楼:略阳古代的东门见证了多少兴衰往事

(顺天人摄)

其实略阳的困局很难也很简单

简单来说

就是太依仗于过去的生产资源

在故步自封中度过了黄金腾飞的时刻

和周边县区的经济进一步拉开

我们不愿意承认原先的穷亲戚变得有钱

就像香港人对待大陆同胞一样

其实大家都知道略阳困难在哪里

这既有过去国家投资偏向的问题,

为略阳打下了不协调的产业结构基础

也有指令性外调的痛苦,

阳缺少加工扩散的机会,造成的区域性资金困难

更是国有企业和当地经济社会的脱节

如果还有说一点,就是县域内交通不方便,

导致的城乡发展差异

但是要破解这个局,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力

单单依靠略阳自身的力量是不行的

这是整个时代的需要

也就说是

该我们困苦了

或者说为了整体发展

是时候牺牲略阳了

略阳的夜景:虽然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辉煌,但是还是明显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其实

大多数略阳人选择不见

当好自己的螺丝钉岗位

每天在小康的生活里优哉游哉

也有小部分看到了悲哀的明天

默默选择离开

去更大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

有人说略阳人的生活很简单

只要一碗罐罐茶几个核桃馍就能度过一天

只要在嘉陵江边泛舟垂钓就也是一天

有人却觉得略阳人的生活很难

因为略阳人总想着逃离

现在越来越多的小孩被送到汉中、西安求学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回到这里就业

越来越多的略阳人选择在汉中甚至更远的地方去

其实我们想逃离的

是那个败在现实之下的略阳县

以及不堪回首的故乡

作者:知子罗,第三代略阳人,复旦大学研究生

地图作者:Apiglio

特约编审:鱼池子

鸣谢:洋洋得意、Ec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