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抱佛脚”?

2025-08-29 19:59 来源:网络 点击:

何谓“抱佛脚”?

人们常用“临时抱佛脚”形容一个人平时不努力,或不做好充足准备,等到事情紧急了才开始张罗,期待获得别人的帮助。

那么,为什么要“临时”去“抱佛脚”呢?“抱佛脚”有什么神秘的作用吗?

从语源的角度看,“抱佛脚”是源自西域俗语的,有人认为最初也是对佛致敬的一种礼拜方式。

传说,在古印度的世俗社会中,人们在向人表示敬意时,会有九种不同的礼仪姿势。后来,佛教把其中的五种礼仪姿势——俯首示敬、合掌平拱、屈膝、长跪和五体投地吸收了过来。佛教对这些礼仪姿势略加改造后,就变成了佛门的致敬之礼。在佛教中,“五体投地”这种礼仪姿势被认为是最高的致敬礼。

“五体”指双膝、双肘与额顶,也叫“五轮”。所谓“五体投地”,就是五轮至地作礼。先正立合掌,右手褰衣,然后屈双膝并双肘着地,翻起双掌以示承接尊者之足,最后是顶礼,以头触地或尊者之脚。头乃人体最高贵的部位,脚是最低贱的,如今以我之头去承接佛之脚,便是对佛表示极端敬重的一种方式。所致敬的对象,一般为佛,有时菩萨。

因为“抱佛脚”这个词和佛教有关,有人就以为“抱佛脚”也是佛教里的一种礼拜方式。他们说,佛教徒在礼拜时,要双膝着地,双手捧着尊者的脚,这就叫“抱佛脚”,也叫“接足”或“接脚”。但此说未见文献佐证,佛学著作中也未见类似说法。

所以,“抱佛脚”并非佛门的致敬礼。但是,也不是与佛完全无关的。

现在各家的字典、词典在引用“抱佛脚”这个词的最早出处时,都说是孟郊的《读经》诗:“垂老抱佛脚,教妻读黄经”。

孟郊这一辈子,大多数时候都过得穷困潦倒,很不如意。他穷得叮当响,经常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所以老了以后,自称“贫孟”“穷老”“病叟”。所以说,孟郊到了晚年信佛,是很自然的事。因此,从“抱佛脚”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来看,它既包含了信仰佛教,也包含了祈求佛祖保佑的意思。

自宋代以后,“抱佛脚”逐渐演变成了临时张罗或求助的意思。清代有文献记载:“云南之南一番国,专尚释教,有犯罪应诛者,捕之急,趋往寺中,抱佛脚悔过,便贳(赦免,音shì)其罪。今谚云‘闲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乃番僧之语,流于中国也。”就此记载看,宋时就已形成如今所说的这个俗语了,而且“抱佛脚悔过”也真的起到了佛佑护的作用。

总的来说,“抱佛脚”这个俗语沿用至今,可能和唐宋之后佛教的盛行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