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转江苏(3)镇江(1)金山寺

2025-06-29 21:21 来源:网络 点击:

玩转江苏(3)镇江(1)金山寺

一、简介

金山寺,别名江天寺、江天禅寺,曾用名泽心寺、龙游寺,位于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地处镇江市区西北,坐落在金山之上、金山公园内,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 魏晋南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于寺内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唐大中年间时,唐宣宗敕令寺院更名为“金山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游至金山,将寺名改为“江天寺”,题赐“江天禅寺”匾额。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寺内发生火灾,大雄宝殿和藏经楼被烧毁。1949年后,金山寺几经整修,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香火断灭。1978年,慈舟法师重返金山寺,寺院终重新开放。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该寺整体处于坡地上,分层筑台,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

1983年,金山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06年,金山寺水陆法会被批准列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金山寺成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1月,金山寺水陆法会仪式音乐被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二、游览指南:

1、基本信息:

地址: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金山路62号

开放时间:

常规开放时间:08:00-16:00(全年适用)。旺季调整:部分信息显示旺季(如3月、4月)开放时间延长至18:00,17:00停止入园。

门票信息:

常规票价旺季(8月16日~次年5月31日):65元15淡季(6月1日~8月15日):50元团购/预约优惠提前一天网上预约可享45元优惠价4镇江24小时优惠券(含多个景点)99元

优待政策

儿童1.2米以下(含)免票;1.2~1.5米(含)半价老年人65~69周岁凭证件半价;70周岁以上(含)免票学生全日制在校学生凭学生证半价特殊群体残疾人、现役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凭有效证件免票

交通指南:

公交线路

多条线路可直达金山公园站,下车后步行即到:

17路、40路、49路、102路、115路、133路、216路

2路、8路(从镇江站出发更便捷)火车站/高铁站出发

镇江站:乘坐2路公交直达,或打车约15分钟(费用约20元)。

镇江南站:打车约9公里,费用较低。

金山北站:建议结合其他交通方式前往。

自驾

导航至镇江金山寺景区,停车场车位充足

2、游玩攻略:

必打卡景点

慈寿塔

登顶可俯瞰长江与金山湖全景,远眺润扬大桥,感受“江天一览”的壮阔。

塔身刻有“天地同庚”题词,与慈禧寿辰相关,适合登高怀古。法海洞与白龙洞

法海洞:金山寺开山祖师法海苦修地,洞内有塑像,颠覆影视剧反派形象。

白龙洞:传说白娘子化身白蛇逃往杭州的通道,洞口有白娘子、小青雕像。江天禅寺

康熙御笔题匾,大雄宝殿金瓦白石柱气派非凡,红墙黄瓦与古树相映成趣。天下第一泉(中泠泉)

陆羽认证的“天下第一泉”,周边竹林掩映,古风氛围浓厚。文化碑廊与芙蓉楼

碑廊有历代文人题刻,书法爱好者必看;芙蓉楼是王昌龄写下“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遗址。

拍照攻略

慈寿塔前台阶:仰拍塔身与蓝天,层次感强烈。大雄宝殿旁门洞:天然取景框,可拍古寺建筑与绿植的对称构图。法海洞古银杏:秋季金黄落叶铺满台阶,光影斑驳,氛围感拉满。湖心亭倒影:晴天利用水面反射构图。黄墙红柱:下午3点光影最佳,穿素色衣物更出片。

3、游览路线:

陆路经典路线(约3小时):

江天禅寺 → 法海洞 → 慈寿塔 → 妙高台(苏轼赏月处) → 白龙洞 → 天下第一泉 → 芙蓉楼 → 文化碑廊。

4、主要景点

金山寺寺内主要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方丈室等。金山寺整体处于坡地上,采取局部规则布置,分层筑台。牌坊、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均位于寺院主轴线上。 金山寺山门面朝正西,是一座四柱三门的高大牌楼,牌楼之后为天王殿。天王殿向后,便是大雄宝殿。 寺院轴线北侧紧贴山崖,有观音阁、奎文阁、夕照阁与慈寿塔。在慈寿塔西下侧的悬崖上,开辟有古法海洞。

金山寺牌楼

金山寺牌楼位于镇江金山公园景区入口处,是进入金山寺的核心通道。它不仅是金山寺的“门面”,也承载着分隔世俗与佛教圣地的象征意义。牌楼为四柱三门式石木结构,结合明清建筑风格,飞檐翘角,庄重大气。顶部覆盖琉璃瓦,檐下饰有精美彩绘,展现传统寺庙建筑的恢弘。正中悬挂康熙御笔题写的“江天禅寺”匾额(金山寺的官方名称之一),两侧立柱刻有楹联,内容多与佛教文化或金山寺历史相关。

天王殿

入金山寺山门那一座四柱三门的高大牌楼后,即可见天王殿。天王殿牌坊前有巨型石狮一对,殿外墙上镶刻着“东晋古刹”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天王殿中供弥勒佛,人称笑佛。弥勒佛旁有联,曰“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殿两旁塑有四大金刚(俗称四大天王),形象高大逼真,意在看守山门。天王殿之名,也源于这四大金刚像。其中,殿左侧是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右侧是北方广目天王、西方多闻天王。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金山寺的主体建筑。金山寺几经修葺,于明代所建的大雄宝殿毁于1948年春大火。现大雄宝殿为1985年重建,1990年落成。由于大殿在原址向后移八米,殿前更为开阔。大雄宝殿设计兼有北方宫廷雄浑富丽气势与南方园林精美雅致的风格,大殿为正方形,高25米,深24.6米,内36根子柱擎立。其歇山重檐,雕梁画栋,黄墙红柱,金色琉璃屋面,白石柱础栏杆,高悬殿额的“大雄宝殿”四字为赵朴初题写。殿内主尊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分立两侧,两旁六十八罗汉,背面为海岛观音像,两旁站立善财童子、龙女,中有金山寺德云比丘,金山寺海岛图也在其中。在大殿上方四周圈棚,共列有56尊罗汉。大殿外墙上书“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字,并镶六扇檀香木雕圆窗,每一扇画面都是与佛教相关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有三扇讲的是与金山寺有关的三则故事。

观音阁

观音阁,又叫士阁,因阁中供奉观音,故有此名。其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由释如然创建,毁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兵火,后于同治十年(1871年)重建。观音阁结构严谨,布局适当,阁中十余间殿宇错落有致,共同组成了一个院落。此阁东邻楞伽台、妙高台,西连慈寿塔、法海洞,左右相通,上下相接,形成金山寺中寺。

慈寿塔

慈寿塔又名金山塔,矗立于金山之巅,创建于1400余年前的齐梁时期。唐宋时,有双塔,宋朝称“荐慈塔”“荐寿塔”,双塔后毁于火。明代,重建一塔,取名慈寿塔。清代咸丰年间,此塔又毁。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金山寺住持僧隐儒誓建此塔,往京都向清廷呼吁,慈禧命他自行募捐修建。他奔走南北,沿门托钵,多方募化,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支持,约经5年,募银二万九千六百两建塔,仍名慈寿塔。此塔高30米,为砖木结构,七级八面,内有旋式梯,供游人登塔远眺;每层四面有门,走廊相连,面面有景。

江天一览亭

江天一览亭又名留云亭和吞海亭,为一石柱凉亭,立于金山最高处,位于慈寿塔旁,创建年代不详,何时坍塌史书也未载。明景泰七年(1456年),寺主在原亭遗址上重建一亭。300多年前,清朝康熙皇帝陪同母亲来到处于大江之中的金山寺游览,留下手书“江天一览”四个大字。后该亭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重修,清同治十年(1871年)复建。清朝两江总督曾国藩还将康熙帝所写的“江天一览”四字刻在石碑上,放置于亭内。

古法海洞

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相传是金山寺第二代开山祖师法海和尚来到金山时住的地方。那时的金山寺殿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法海便住进洞中,参禅打坐,原栖息在这个岩洞的白蟒就此避走。现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横额上则书写有“古法海洞”四字。

妙高台

妙高台,又名晒经台,“妙高”是梵语“须弥”之意译。刘编《金山志》载:“妙高台在伽蓝殿后,宋元佑僧佛印凿崖为之,高逾十丈,上有阁,一称晒经台。”1130年,南宋名将韩世忠用四千水兵将几万入侵的金兵围困在金山附近,梁红玉登上妙高台亲擂战鼓,鼓气助阵,大破金兀术部众。妙高台几经兴废,由明代僧适中、清代薛书常相继重建。1948年,妙高台与金山寺大殿、藏经楼等同毁于火。 [2]如今的妙高台为1991年金山寺第八十一代方丈慈舟法师主持重建。 [

白龙洞

白龙洞位于金山西北山脚下玉带桥旁,相传唐朝武则天的侄孙灵坦来到金山,在这洞里打坐参禅,白蟒避走了,毒气也没有了。

天下第一泉

天下第一泉又名中泠泉,南泠泉,在金山以西一里之遥,唐代时就已闻名天下。中泠泉池南建有一座八角亭,双层立柱,直径七米,十分宽敞,亭中有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十分风凉幽雅。池北建有两层楼房,楼上楼下为茶室,环境幽静,林荫覆护,风景清雅,是游客品茗的最佳之处。

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唐代大诗人王昌龄曾在古代“芙蓉楼”写下了著名的诗篇《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故芙蓉楼名扬天下,蜚声古今。

楞伽台

楞伽台,又名苏经台,位于金山东南山腰。“楞伽”是印度语,意为“不可住”。楞伽台是一座三重楼阁,傍山驳石,建筑奇巧。相传,苏东坡晚年曾应佛印之托在此处写《楞伽经》。楞伽台中央有座玲珑的四面方亭,因亭内曾放置过苏东坡遗留下来的雪浪石,故而取名为“雪浪亭”。

文物遗存

历史上金山寺的文物收藏相当丰富,随寺院屡次毁建而流失殆尽。但在现存的寺藏文物中,也不乏珍贵之物。其中,又以周鼎、《金山图》、铜鼓、东坡玉带这四件为最珍贵,合称“金山四宝”。

周鼎

周鼎是一件西周宣王时代的铜器,迄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其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几经转手,于清道光十八年(1848年)由叶志生赠送金山寺收藏。因此鼎为周宣王酬劳北伐统帅遂启祺所铸造,故又称“遂启祺鼎”。

《金山图》

《金山图》为明朝著名画家文徵明所绘。画中,江水茫茫,微波荡漾,金山如浮玉漂浮在波涛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栋栋画檐朱宇,展现了明朝时期金山和金山寺屹立于扬子江中的秀美雄姿。画后,有文徵明题写的《金山寺追赋》诗一首。

铜鼓

金山寺收藏的铜鼓高约0.27米,径长约0.5米,重11.9千克。古时战争击鼓为号,一般的鼓是牛皮鼓。四川蜀地多雨潮湿,鼓声不响,于是诸葛亮就发明了这种铜鼓来代替原来的牛皮鼓,所以人们也称这种鼓叫“诸葛鼓”。传说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决意“联孙抗曹”,为表示诚意,将蜀地特有的战鼓当作礼物送给了孙权。

东坡玉带

东坡玉带是“金山四宝”中名气最大的,被奉为“镇山之宝”,为宋代文学家苏轼所赠。这条玉带宽约0.07米、长约0.67米,带上缀着二十四块米色白玉,有长方形、圆形、心形,十分精美。清初,玉带上的四块玉被火焚毁。后来乾隆皇帝游金山,命玉工补齐此玉带,并制匣贮之,以镇山门。乾隆帝十分喜欢东坡玉带,曾前前后后四次在玉带上题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