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出师伐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2025-04-26 12:01 来源:网络 点击:

刘备出师伐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7月,蜀昭烈帝刘备为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大军攻打东吴。吴惶恐,求和不许,被迫应战。在蜀的进攻下,吴实施陆逊计策,战略退却,防御坚守。蜀军据秭归、夷陵之后无法打开局面,山区结营以待佳机。章武二年(公元222年)8月,陆逊抓住时机,火烧连营,蜀军大败,仅刘备以身免,次年四月白帝托孤而终。

此次战役,刘备精锐覆灭,人才尽失。加上三年前名将关羽战死,荆州易主,蜀国成为了三个国家中地盘最小,人才最少,实力最弱的国家,兴汉之路更加遥遥无期。

由此,诸多后人认为刘备东征吴国,行为冲动,准备不足,时机不佳,人心不附,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然而,纵观此次战役发动之前,三国辙期间各自状况,刘备伐吴,是经过从容整顿、潜心谋略,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这决定不是冲动。

蜀国方面

自公元208年起到公元221年,刘备战赤壁,拿西川、杀夏侯渊、阻曹操、自立汉中王到称帝,步步高歌,一路气势如虹,士气大涨,拿地拿人,实力大涨,有这个条件和孙权决雌雄。且汉中之战结束到发兵东吴,两年时间协整,准备充足,非一时冲动,况且顺江而下,行兵补给方便且快。而东吴阴使吕蒙抢荆州杀关羽,名不正言不顺,刘备关羽情深义重,出师伐吴,名正言顺,人心所向。

吴国方面

东吴偷袭荆州之后,吴国大将吕蒙病故,军队权利交接,新任将领是否服众、士兵调动是否从令等问题都要时间才能解决。再者,荆州这块沃土,关羽治理十多年,民心归附,东吴新占,根基不稳。存在这几方面严重的问题,所以在刘备准备亲率大军伐吴之时,孙权准备不足而惶恐。

魏国方面

从曹操进封王(公元216年)加九锡到曹丕称帝(220年)再到曹丕去世(226年),引起汉臣不满,曹魏各地基本上年年有反叛事件发生,大致都是食汉禄的汉臣、思汉的汉民所为,麻烦不断。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魏王曹操去世,曹丕接任并于同年代汉称帝,新旧政权交替,更易生事端。曹丕也不是纸老虎,称帝后,在军政权方面,为稳定汉臣,迁都洛阳,为巩固地位,强令诸侯王回封地又屡次迁封,为掌握兵权,频繁调动军队,为收获民心,多次巡游。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达到成效。曹丕是聪明人,所以吴蜀之战,曹魏的有所顾虑而会选择袖手旁观,刘备后路无大忧能放手去干。

最后,刘备称帝后,如此多的契机,为什么选择先伐吴而不伐魏的问题。

如果选择伐魏,出兵方向,不是地图上随便一划就成,这是大问题,向北,由汉中越秦岭?“蜀道难”,补给是困难,这也是后期的诸葛亮几次北伐失败主要原因,魏国不战即可“屈人之兵”;向东,借道东吴北上?吴国已经撕破脸,杀人拿地,若蜀国主动握手言和,要求借道伐魏,吴国他敢信?就算这事成了,借道北伐节节顺利,若东吴突然背后捅刀子,前后夹击,退无退路怎么办?关羽就是前车之鉴。所以选择伐吴是最好的决定。

除了上几段提到的伐吴优势还有有如下几点契机,一、选择先伐吴,后路有保证,汉中有天险,猛将魏延驻守,不用担心魏国;二、曹丕以魏代汉,而刘备为东汉的继任,东吴却向魏示好,俯首称臣,政治上打脸,不能姑息;三、魏强吴弱,采取先易后难的方针最佳;四、若能攻灭吴国,蜀国至此边境可具有西有秦岭东有长江的地理优势,以此安心发展,再图中原!

然,如此明智之举,刘备之于夷陵,竟和当年曹操之于赤壁同辙,可能刘汉王朝真的气数已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