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甲午海战的洋人战士马吉芬,2年后开枪自杀,追随战友而去

2025-11-03 20:56 来源:网络 点击:

1894年甲午海战的洋人战士马吉芬,2年后开枪自杀,追随战友而去

1894年,甲午海战爆发,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场海战。在这场战争中,北洋水师虽然最终战败,但其中有一位外国战士的表现却令人肃然起敬。他就是美国海军军官菲里奥·诺顿·马吉芬(Philo Norton McGiffin)。马吉芬不仅在北洋水师中担任重要职务,还在海战中死战不退,头部重伤。1897年2月12日,在丁汝昌殉国两周年祭日当天,马吉芬开枪自杀,追随战友而去。今天,我们将带大家一起走进这位为中国拼过命的美国人背后的故事。

漂洋过海,奔赴东方梦想

19 世纪中叶,美国朝气蓬勃,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海军领域更是一片繁荣景象。年轻的马吉芬,心里怀着对大海的无限憧憬,走进了美国海军军官的摇篮 —— 安纳波利斯海军学校。

在学校里,马吉芬疯狂汲取航海知识和海战战术。他每天都泡在课堂和图书馆里,学习航海图绘制的时候,那些密密麻麻的线条和标记,在他眼里就像是通往神秘宝藏的地图;战舰操控技巧的课程,更是让他兴奋得不行,仿佛自己已经站在战舰船头,乘风破浪。课余时间,他就一头扎进海战历史的书籍里,那些海战故事,古希腊的、近代欧洲的,每一个都像一把火,把他心中对战斗的渴望烧得更旺了。

本以为毕业后就能顺理成章地进入海军部队,开启自己的航海梦,可命运却跟他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没被分配到海军工作,这就好比刚要起飞的小鸟,被折断了翅膀,他心里别提多苦恼和迷茫了。

就在他人生陷入低谷的时候,一个来自东方的消息,就像一道光照进了黑暗。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洋务运动的热潮中,大力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人才。马吉芬听说中国在组建现代化海军,那里充满了挑战和机遇,对他来说,这就像在沙漠里看到了一汪清泉,他二话不说,收拾行囊,漂洋过海来到了中国。

一踏上中国的土地,他就被这里的一切深深吸引了。古老的城墙、热闹的集市、热情好客的人们,一切都那么新奇。他很快就融入了中国海军的生活,和中国官兵们一起训练、一起生活。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开朗的性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任。在北洋水师里,他担任重要职务,积极投身海军建设和训练,把自己在美国学到的东西,毫无保留地教给中国官兵。中法战争期间,他在天津水师学堂和威海水师任职,不仅传授知识,还参与教学改革,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海军人才,和官兵们并肩作战,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照片拍摄于19世纪90年代,北洋海军美籍军官马吉芬为“威远”舰士官和练勇习水兵所拍摄的合影照

战火纷飞,投身甲午海战

1894 年,甲午战争的阴云笼罩着东亚大地。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大增,就像一只野心勃勃的恶狼,把爪子伸向了中国。9 月 17 日,黄海海战爆发(又称“大东沟海战”),这场海战就像一个命运的转折点,改变了无数人的人生,也包括马吉芬。

战斗打响的时候,马吉芬本来已经请好假,准备回美国探亲了。可当他听到战斗的号角,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取消休假,就像一名听到冲锋号的战士,带领 “镇远” 号战舰,毫不犹豫地冲进了战场。那一刻,他的眼神里只有坚定和决绝,仿佛在说,他要和中国海军同生死、共进退。

作为 “镇远” 号大副,马吉芬站在硝烟弥漫的甲板上,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屹立不倒。战斗一开始,日本舰队凭借先进的战舰和战术,占了上风。他们的战舰速度快、火力猛,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向北洋水师的战舰。北洋水师的战舰在敌人的攻击下,纷纷受损,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但中国官兵们没有被吓倒,他们就像一群英勇无畏的勇士,顽强抵抗,和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马吉芬更是冲在前面,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战舰上跑来跑去,鼓舞着士兵们的士气。他的声音就像洪钟一样响亮,在炮火声中依然清晰:“弟兄们,咱们不能退缩!为了国家,为了家人,咱们要战斗到底!”

在激烈的战斗中,马吉芬不幸头部重伤,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可他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又回到了战斗岗位。他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和不屈,仿佛在告诉敌人,他绝不会轻易倒下。他继续指挥炮手向日本军舰开火,每一发炮弹都带着他对敌人的愤怒和对正义的坚守。

虽然中国官兵们拼尽全力,但由于双方实力差距,黄海海战最终以北洋水师的失败告终。这场失败对北洋水师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很多将士牺牲,战舰也沉没了。可马吉芬没有气馁,他回到旅顺港后,就像一位不知疲倦的工匠,日夜忙碌着修复战舰。他亲自检查每一个受损的地方,制定修复方案,和工人们一起搬运物资,一心想着让战舰尽快重新投入战斗,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

威海悲歌,见证北洋水师覆灭

黄海海战失利后,局势越来越严峻。日本军队步步紧逼,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海战中再次陷入困境。马吉芬心里清楚,这将是一场更加艰难的战斗,但他没有丝毫畏惧,再次登上战舰,和中国官兵们站在了一起。

威海卫海战中,日本舰队把北洋水师围得水泄不通。北洋水师的战舰在敌人的围攻下,处境艰难。马吉芬所在的 “镇远” 号,也遭受了重创。面对敌人的猛烈攻击,马吉芬始终坚守岗位,指挥着战舰进行反击。他的脸上写满了坚毅,眼神里透着不屈的斗志。

镇远舰

然而,局势越来越不利。北洋水师在敌人的围攻下,渐渐陷入绝境。丁汝昌等将领宁死不屈,最终选择了自杀殉国。马吉芬亲眼目睹了这一切,心里充满了悲痛和无奈。他看着曾经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友们一个个倒下,看着北洋水师一步步走向覆灭,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丁汝昌

在这场惨烈的海战中,马吉芬看到了中国海军的英勇和悲壮。中国官兵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尽管最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但他们的英勇表现永远刻在了马吉芬的心里。

带着重伤和满心的悲痛,马吉芬离开了这片他曾经为之奋斗的土地,回到了美国。但他的心里,始终放不下在中国的点点滴滴,放不下那些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们。他的灵魂,仿佛还留在那片遥远的东方海域,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守护着中国的海疆。

魂断异乡,追随战友而去

回到美国后的马吉芬,日子并不好过。他本以为自己在甲午海战中的经历,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可现实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人们对他的经历不感兴趣,甚至还有人质疑他在中国的所作所为。

他们不明白,一个美国人,为什么要为了中国去拼命?为什么要在一场和自己国家无关的战争里,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这些质疑和误解,就像一把把刀子,刺痛了马吉芬的心。他感到无比孤独和失落,曾经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现在却成了别人眼中的笑柄。他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创伤,战争留下的伤痛,不仅在他的身体上,更在他的心灵深处。

但马吉芬没有忘记他在中国的战友们,没有忘记那场惨烈的海战。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房间里,看着自己在海战中获得的勋章,回忆着和战友们一起并肩作战的日子。他的心里充满了思念和愧疚,总觉得自己没有保护好战友,没有完成他们的遗愿。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舰队的英勇作战,马吉芬到处奔走,在各大舆论场所演讲。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中国舰队在海战中的顽强抵抗,为中国舰队在西方遭受的不公正舆论待遇打抱不平。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世界看到中国海军的勇气和牺牲精神。

1897 年 2 月 11 日,也是丁汝昌、杨用霖在刘公岛自杀的两周年纪念日,马吉芬在美国医院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穿上北洋水师的军服,佩戴着在海战中获得的勋章,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追随他的战友而去。他的死,在当时没有引起太多关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了解了他的故事,被他的忠诚和勇气所感动。

他虽然是个美国人,但却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正义和友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的故事,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中美两国的文化和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辉。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国际主义精神,什么是跨越国界的生死情谊。

精神不朽,跨越时空的回响

甲午海战虽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它留下的伤痛和教训,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场海战,让中国陷入了更深的民族危机,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残酷的现实。马吉芬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看到了在战争中,人类所展现出的勇气、忠诚和友谊。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让我们记住马吉芬这个名字,记住他在甲午海战中的英勇表现,记住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他的故事,会永远在历史的长河里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