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烟云》情节解析:两女一男的非常规爱情,深埋着一股邪气

2025-10-01 15:28 来源:网络 点击:

《巴黎烟云》情节解析:两女一男的非常规爱情,深埋着一股邪气

本文不是影评,只讲情节。

《巴黎烟云》,二战经典影片之一,讲述了一个延续十多年的爱恨情仇交织的故事,塑造了两个性格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推荐每个人看两遍:第一遍,理清楚并不复杂然而跨度比较大、场景比较多的情节;第二遍,看电影中的每一句对白、每一帧画面,深入体会编剧和导演想表达的内容。比如,马克斯等人讽刺盖伊支援西班牙共和党的时候,导演连续给了蜜娅两个镜头,那钦佩、向往的表情是有深意的。

当然如果看了我这篇文章,就可以只看一遍了。

故事起源于1933年的一个雨夜,英国剑桥大学的一名一年级学生盖伊的寝室里,突然闯入了一位女子。她叫吉尔达,是法国人,因为大雨淋湿了衣服,无法出门,盖伊好心收留她过夜。青年男女同睡一张床,那种冲动激荡着两人,但毕竟没有冲破,却在盖伊心里留下了深厚的眷恋。

因此,在吉尔达的情人邀请盖伊参加周末舞会的时候,他毫不犹豫答应了,虽然明知会很尴尬。果然也很尴尬,舞会的时候吉尔达并没有回来,回来的时候已经夜深绮,正是见不得人的色浓厚的阶段。于是,两人发生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吉尔达和她的情人对对方和异性的关系满不在乎,让观众留下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吉尔达是多么放荡!

她的确很放荡,她不是在一个男人身边能呆得住的女人,这也导致了她离开伦敦作世界旅行顺理成章。她去了美国,还当上了配角演员,所演的电影还被盖伊看到了。她成为一名摄影师的情人,并学会了照相。有着艺术天赋的她甚至在拍摄方面搞出了一些名堂。盖伊则继续着自己的学霸生活:挣奖学金养活自己和家人,供应自己的学业。当然他还有一件事情,那就是为西班牙共和党宣传、筹款。

然而,吉尔达并没有忘记伦敦校园那个青涩的小青年盖伊。当她以时尚摄影师的身份回到欧洲,立即联系了盖伊,而盖伊虽然已经淡忘了吉尔达,然而这个信息迅速激起了他的热情,因此立即从伦敦来到了故事的中心地点巴黎。

吉尔达在巴黎收留了一名无家可归的女人蜜娅。蜜娅是西班牙人,她的理想是当一名护士,但当时为了生活,只能在给吉尔达当摄影模特,并兼职脱衣舞娘。这里有一个情节对塑造三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那就是吉尔达为蜜娅报仇。蜜娅在她心上,两人不仅仅是朋友那么简单。从两人跳舞也能看得出来。

吉尔达依靠自己在巴黎的情人马克斯给她提供工作场地。于是,几个人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男女关系:马克斯和吉尔达,吉尔达和盖伊,盖伊和蜜娅,蜜娅和吉尔达也不是纯粹的朋友关系,编剧甚至还嫌不乱,穿插了一个盖伊的旧情人。其中的核心是盖伊,而情节的发展最后定格在了盖伊和蜜娅、吉尔达的三人同床。所以这部电影也叫《乱世三人行》。

然而,政治形势改变了三人的命运。西班牙国王倒行逆施,实行法西斯统治,和纳粹德国互相呼应,终于导致内战爆发。自身难保的蜜娅,却是一个进步人士,作为西班牙人的她,愿意为了国家献身;盖伊原本就倾向于共和党。因此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参加到西班牙内战之中。故事顺畅如流水下滩,没有任何纰漏。

故事着重渲染了三个人之间的离别,虽然是超出常规的三人恋爱,但个个情真意切,没有任何虚假。可以想像,如果不是战争,三人将会在这浪漫之都继续这样生活下去。但是,盖伊和蜜娅的离开很决绝,这其实在暗示一种观点:会有超过个人恋爱的情感。但是,也许编剧自身都没有发现这个暗示。

蜜娅成为了一名战地护士,盖伊则加入了共和党游击队。影片甚至描写了一场小规模伏击战,盖伊打死了一名怀揣着女友照片的敌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编剧在表达反战思想的同时,也在用力把观众往爱情方面拉。也许,编剧的目的就是写一个非常规爱恋的电影,只不过把背景放在了二战时代。

战争让盖伊和蜜娅远离了温软绮糜的巴黎,投入了雪与火的生活,两人甚至通过一次偶遇才知道对方的情况,因此又建立了联系。但也就因为这联系让剧情继续发展:蜜娅来探看盖伊的第二天早上遭到了伏击,牺牲在战场上。

按照常规,三角之恋,总得退出一个。所以蜜娅的死也在情理之中。然而故事并没有完。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盖伊被安排加入法国反抗军,又一次来到了巴黎。

虽然仅有六年时间,然而早已物是人非。巴黎贝纳粹侵占,实行宵禁,浪漫之都早已没有了随心所欲的浪漫;反抗军在敌人的眼皮子下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稍不注意就会死于盖世太保的折磨;带着寻找旧情人的私人目的来巴黎的盖伊,发现吉尔达又有了新欢,而且是一名德国军官!

而且,让盖伊不明白的是,吉尔达明明爱着自己,但不承认,也不回到他身边,虽然盖伊有办法把她带回还没有被法西斯占领、可以肆意生活的伦敦。而她在巴黎,因为成为了纳粹军官的情妇,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冷嘲热讽。这里留着一个巨大的悬念。吉尔达为什么不回到盖伊身边,为什么不离开战乱的巴黎?

因为盖世太保的侦破,反抗军和盖伊接头的人被抓获。盖伊赴约的时候,被偷听了电话的吉尔达及时救了出来。而在这时候,其实有了两个巨大的悬念:第一,吉尔达表示自己其实深爱着盖伊,可是他为什么不离开那个德国军官?第二,吉尔达已经成了被调查的“那个女人”,非常危险;也就是说,她冒着生命危险救了盖伊。

为了支援诺曼底登陆,反抗军去炸敌人的列车,然而遭到了敌人的阻击,损失惨重。三个参与的人一个阵亡,一个被抓获,盖伊则受伤了,自己坚持着走到教堂,被教父救了下来。

盖伊半年时间才伤愈,之后回到英国,才知道吉尔达身上的谜底是:她主动联系了英国情报部门,成为一名间谍,并且提供了极有价值的情报,为诺曼底登陆的成功立下了不世功勋!

二战已经反转,法国军队即将进入巴黎。第三次来到巴黎的盖伊急不可耐,在盟军(按照历史,事实上是勒克莱尔率领的以法军为主的第二装甲师)之前进入了巴黎。这时候的抵抗军已经在明处活动,组织巷战打击纳粹了。

电影海报

然而这一次,他没有见到吉尔达。吉尔达的情人被愤怒的巴黎反抗军(或者是巴黎市民)打死,她被抓获,也被杀了。她给盖伊留了一封信,暗示他,是因为自己在乎他对她的看法,才走上了间谍之路……爱情的力量让她走上了和盖伊、蜜娅一样的道路。

非常遗憾的是,这里便出现了两个硬伤。第一个,吉尔达并不知道当天德国军官会被打死,怎么敢写一封信留在公寓?第二个,吉尔达完全可以对巴黎反抗军说自己是间谍,这在英国是有案可查的,但是她没有说,只说了“你们不会懂”。这句话是可以救命的。

因为吉尔达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在西方的眼里,也是道德问题,所以她活不过剧终。然而从她的贡献来说,这是很伤观众的心的。也许编剧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在一开始就安排了吉尔达算命的情节,让恰好34岁的吉尔达桎梏于宿命之中。但这说服力依然不够。这是电影的邪气。

编剧并没有意识到电影的主题其实是:还有超过一切个人情感的东西,那就是国家大义、民族大义,这大义可以掩盖一切个人品德。编剧想表达的是爱情的力量,然而观众自有心得。

本文主要讲述的是情节。其他的,这部电影功底非常深厚,画面和情节、情感的搭配非常完美,完全值得欣赏。

个人观点,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