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智高余波之邕州屠城:宋朝时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南宁大屠杀(50)

2025-09-16 22:13 来源:网络 点击:

侬智高余波之邕州屠城:宋朝时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及南宁大屠杀(50)

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家都知道,但差不多在整整900年前的1075年,宋朝与越南李朝之前,也爆发了一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其过程之惨烈,远远不是1979年的战争所能比拟的。

越南第一次大规模侵华、屠华以及宋朝的对越自卫反击战

公元1072年,李朝第四任皇帝李乾德继位,七岁,称仁宗。1075年,李朝发动大规模的侵宋战争。

以往越南对广西只是零星的骚扰,但这次不同,兵分两路,水路由名将李常杰带领,从海上进攻广西的钦州廉州,陆路由宗亶(dǎn)则直指邕州。这个宗亶是广源州人,全名叫侬宗亶,由他负责陆路,当然是要利用他对地形的熟悉及与当地壮族人的关系了。

大宋朝在军事方面,一直给人以"怂宋"的印象。好像除了西部边境,其他的地方,无论什么时候,宋朝的边防总是会被人很快打成筛子。原因在于宋朝的主要作战部队都在北方,其他地方,如境内或西南边境,真的没有什么常备的作战部队,那些厢兵、乡兵对内搞下弹压还行,对外抵抗他国入侵,总是不行的。所以无论是对上侬智高,还是对上越南李朝,总是很快就一溃千里。

宋朝号称有三冗,其一就是“冗军”,可到了真打仗的时候,却总找不到可用之兵,完全没有取得应有作用,连基本防御都做不到。

这次果然也是,越南李朝的入侵也取得了闪电战的效果。

公元1075年12月,李朝派李常杰主持宋越战争。宗亶从陆路进攻邕州,李常杰从海路进攻钦州廉州,12月31日克钦州,1月4日克㢘州,一路穿过崇左北上邕州。并与1月18日,李常杰与宗亶兵合一处,八万大军围困邕州城。

而宋朝这边,即使在战争爆发已经一个月时间了,邕州城也只聚集了四千临时部队参加防御。力量悬殊,破城只在旦夕。

幸亏此时的邕州知州换人也换风格了,这次可不是侬智高时期像陈珙那样的冬烘先生了,而是前文讲的福建晋江猛人苏缄。

苏缄守邕州图

苏缄老兄做事打仗都有一套,有见识,有胆识,有谋略,就是朝中没有象杨畋那样的热闹的朋友圈,所以先是在侬智高时期由于陈曙冒进,成了背锅的唯一文官,后来在廉州当知州时,由于手下的大头兵喝酒烧了房子,又背锅受牵连被降职,所以都快二十年了,也只是从当初的英州知州升到了邕州知州,官位没咋上升,位列桂州知州以下,官位反而不如当初的陈珙。

李常杰八万大军围城,苏缄满打满算只有四千人马,还是临时招募的。邕州城被破只是时间问题,不过猛人就是猛人,他将邕州的人财物发挥到极致,以四千守城之兵,击毙击伤敌军一万五千人(源自《长编》卷二七一,熙宁八年十二月丁酉记事。)。硬是守了42天,到1076年的3月1日,邕州城破。

邕州城破,越南人屠尽58000人。

城破之日,苏缄继续组织巷战,在知府大院准备好了燃烧的大坑,大呼"吾义不能死于贼手",一家36口,全部自焚而亡。

苏缄现在被南宁市当成民族英雄纪念了

勇哉,苏公!苏公,不朽!

李常杰屠尽邕州城军民五万八千,连同之前在钦州、廉州的暴行,此次越南李朝北侵,共造成大宋军民死亡不下十万。

南宁市的北宋古城墙,古榕与古墙共生

宋朝皇帝震怒,但也只是震怒。

苏缄用生命为大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在邕州城破不久,三月中下旬,大宋从湖北、湖南组织的三十万军夫也到了前线。李常杰也赶紧带着劫掠的人口与财货撤回越南。

你看,问题就在这里,王安石与宋朝的官僚认为,派北方的作战部队驻扎在南方,受疫病影响,容易造成非战斗减员, 不符合"仁政",但对当地自行招募的厢兵,又不进行实际的组织与训练,结果就是军队总是不能在最合适的时候出现在应该出现的地方,平侬智高的部队是从西北调过来了,这个南征军队又是从荆湘之地调过来的,兵贵神速这句话,在大宋朝也就是个“想着挺美的事”。

无论如何,郭逵总算是率领着30万军夫来了,不过可战之兵也只有10万,其他的都是后勤。

结果大家也可以想得到,与以往的情况一样,北方来的兵,不适应热带雨林的气候,总后阵亡半,其中打仗阵亡50%,由于疫病等自行折损50%。

1076年10月,郭逵的军队收复广源州,就是侬智高的老巢,并正式进入李朝的地界;

此后的战役,在富良江两岸展开。具体过程双方有胜有负,情形惨烈异常,尸体多到江水都堵住了四天后才得以疏通,李朝与李常杰渐感国力不支,郭逵也觉得后勤吃紧,非战斗减员太多,双方罢兵议和。

富良江两岸攻防战,宋军凭借投石车取得很大的优势,但劳师远征,后继乏力,和谈了事

总体来讲,这次战争,越南李朝是占了大便宜。之前的侵略战也没有得到清算。反而得以"保宁宗祏(shí)",

战后,李朝到大宋朝廷进贡时,提出希望可以归还广源州。宋神宗同意了。只是要求将掳获的人口放还回来,其他的战争追责、赔偿之类的啥也没提。

"怂宋“之名,可谓真切。

郭逵也打到了河内城下的富良江,已是强弩之末了。

真的,几十万军民的死伤在赵宋统治者看来,根本不算什么,他们还应李朝的申请,将广源送给越南,文官集团也没觉得有啥问题:这个地方太偏远了,治理的成本很高,文官集团也找不到愿意去那里任职的官员,所以决定放弃,同时也希望借这个机会稳定与李朝的关系。

赵宋之怂,莫过于此。

不过讲到这里,又要讲侬智高了。侬智高虽灭,但侬氏犹存。侬氏族人一直控制着广源州的大部分区域,坚决不同意将广源州划分到越南李朝,并为此进行了长时间的抗争。同时负责办理交割的宋朝基层文官也觉得太过于"轻社稷"了,有意纵容此事。

广源州下面有两个州县,还是由侬氏的官员担任知州的,他们坚决不同意划到越南,宋朝负责经办此事的文官是广南西路经略使熊本,也是王安石这一派的,在熊本与侬氏的配合下,最终,广源州的土地被划到越南时,这二个州县保留在了中国境内。

为我们保留了二个县的侬氏后人是原顺安州(今广西靖西县)知州侬盛德、归化州(今广西那坡县)知州侬智会,其中侬智会还是侬智高的亲弟弟。

绿色区域为广源州,行军路线为李常杰与宗亶两路进击邕州

感谢这两位壮族兄弟!

如果怂宋没有将广源州正式送给越南,那1979年的那一次惩戒战争基本上就不会发生,越南也就会象猫爪子下的老鼠一样,被看得死死的。

也幸亏靖西县与那坡县还在中国境内。要不然崇左与百色就都在越军的火力范围内了,

郭逵也是一代名将,由于抗越不彻底,终其一生被投闲置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