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过去,彭宇案中的法官、倒地老人、扶人小伙,分别过得怎么样

2025-09-01 22:42 来源:网络 点击:

17年过去,彭宇案中的法官、倒地老人、扶人小伙,分别过得怎么样

让我们回到2006年,那个时候,有一位叫王浩的法官,在南京鼓楼法院宣判了“彭宇扶老太太案”。

在宣判时,他说了开头那一句经典名言,这句话成了他的代表作,留名青史。这句话传播开来,竟然导致了人们对扶老人产生犹豫和担忧,似乎扶老人成了风险重重的事情。有人说,这句话让道德观念似乎退回了50年前。现在,让我们回顾这段历史,看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在2006年11月20日,南京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当时,一位64岁的老太太名叫徐寿兰,正在赶公交车的路上,不幸摔倒在地。幸运的是,一位名叫彭宇的年轻小伙当时正好下车,他看到了老太太的困境,毫不犹豫地上前扶起了她。

然而,这个故事并没有因此完美收场。尽管彭宇以高尚的行为展现了善良和勇敢,但徐寿兰却事后指控彭宇是在摔倒时撞伤了她,导致她的左股骨骨折,需要昂贵的手术治疗。徐寿兰要求彭宇支付高达13.6万元的医疗费用,并将他告上了法庭。

更令人震惊的是,彭宇发现一张关键照片被篡改,而且证据都不太利于他。这张照片的手机型号并不符合彭宇的手机型号,后来查明照片是由徐老太太的儿子拍摄,并且他是一名警察。这个发现引发了舆论的愤怒,大多数人都站在了彭宇一边。

在这起案件中,一审法官判定彭宇需承担40%的民事赔偿责任,共计人民币4.5万元。当时,法官王浩就用一句话震撼了众人:“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分析,不是你撞的人,你为什么要去扶……”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二审未能如期进行,双方居然在开庭前达成了和解。最终,彭宇同意一次性赔偿徐老太1万元,并承诺双方不在媒体上透露案件信息或发表相关言论。

这起案件的结局让人心情复杂,也让全国人民开始反思。一个简单的善举为何会变得如此复杂,法官的那句问话也令人深思不已:如果你不是造成摔倒的人,为什么要伸出援手?这种思考让人对扶起摔倒的老人产生了矛盾情绪,也让法官王浩备受争议,被指责助长了一种扭曲的社会风气。

在判决之后,公众的怒火并未平息,他们将矛头集中指向了法官王浩

对他的质疑不绝于耳,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情发生后,记者致电法院,询问王浩的情况。接线的法官告诉记者,王浩已经调离了原单位,但具体调往何处并不清楚。

实际上,王浩并没有因此事件被撤职,而是被调至距离法院10公里的鼓楼区挹江门街道办事处。然而,当记者前往办事处寻找时,却发现他并不在那里。原来,他被派往挹江门的司法所工作。

会注意到。

王浩法官最终找到了自己的新归宿,尽管他不能回到法庭,但至少没有丢掉工作,这已经算是不错的结果了。然而,可以肯定的是,王浩法官的法律职业生涯就此画上了句号。彭宇案件几乎让他永远离开了法庭法官席。即便他重新回到公众视野,也难以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适应这样的环境。

而案中的老太徐寿兰原是社保退休职工,但事件判决后遭受了邻居的指责和网民的骚扰,无法再安居于家。她不得不搬离南京,过上隐居的生活。据传闻,徐老太可能已经在今年高龄去世。

最后,彭宇案件的故事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反思。关于扶老人问题,人们陷入了道德和法律的两难境地。彭宇的善举本应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但最终却演变成了一场法律纠纷,让人感到惋惜。这个案件教育我们,善良和勇敢虽然值得鼓励,但也需要谨慎和明智。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是否还会像彭宇一样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或者彭宇案件的教训已经让我们变得更为谨慎,更倾向于保留一些证据以应对可能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