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年,我国打捞日本阿波丸号,为何没找到40吨黄金和头盖骨化石?

2025-07-17 00:47 来源:网络 点击:

77年,我国打捞日本阿波丸号,为何没找到40吨黄金和头盖骨化石?

1977年,中国海军和交通部联合组成的打捞队,历时数月,在台湾海峡的深海中展开了艰难的打捞任务。阿波丸号,这艘在二战末期被日本军队征用的商船,载着大批撤退的日本侨民和军人,以及大量贵重物资——40吨黄金、12吨白金、珠宝、文物等,沉没于中国福建海域。

当打捞船队经过数个月的努力,成功捞起了大量物资,包括锡锭、橡胶等,甚至还找到了368具日本人的遗骸。然而,船上最为重要的黄金,却始终未能现身。这一谜团一直困扰着人们。阿波丸号上的黄金到底去了哪里?

阿波丸号的沉没

1945年3月28日,阿波丸号从新加坡出发,船上满载着撤退的日本人,几乎所有的乘客都是在东南亚战区的日本侨民和军人,远离故土,满怀不安。那时,战争的尾声已经逼近,阿波丸号的使命是将他们安全送回日本。

这艘原本作为商船的阿波丸号,此时已被日本军方征用,充当了战时撤退的工具。船上的物资也并非普通货物,40吨黄金、12吨白金、成箱的珠宝、珍贵文物以及其他重要资源堆满了货舱。这些物资不仅关系到战后日本的重建,还包括了几乎不可估量的历史遗物,其中最为令人瞩目的是一具特殊的头盖骨——北京人头盖骨,这是人类历史上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

船只一路驶向日本,但航程并不平稳。随着战事的紧张,美军对海域的巡逻也变得越来越频繁。4月1日午夜时分,阿波丸号行驶在福建省平潭岛东海域时,正好进入了美军潜水舰“皇后鱼号”的巡航区域。“皇后鱼号”作为一艘装备先进的潜艇,迅速发现了阿波丸号并进行了攻击。

几枚鱼雷划破了夜空,毫无预警地撞击了这艘巨大的船只。阿波丸号没有任何反击能力,它在受到攻击后的几分钟内迅速沉没。船体的断裂声和剧烈的爆炸音打破了寂静的海面,乘客和船员在恐慌中努力逃生,但由于船体极快的沉没速度,几乎所有人都未能幸免。

2008名乘客和船员,连同船上装载的所有货物,都随着阿波丸号一起沉入了深海。幸运的是,船上仅有一名乘客幸存。他或许是由于一些偶然因素逃过了一劫,但他也永远失去了与同船人的联系。

随船一起沉没的,还有那些极为珍贵的物品——40吨黄金、12吨白金、成箱的珠宝、文物,所有这些几乎无法估量的财富都随波逐流,消失在深不见底的海底。与此同时,那具北京人头盖骨,作为一项无价的考古珍品,也永远失去了被人类研究和保护的机会。

打捞请求与国际争议

阿波丸号沉没的消息在国际间迅速传开,世界各国纷纷表达了关注和兴趣。特别是当沉船中装载的贵重物品逐渐曝光后,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的政府,都向中国提出了请求,愿意派遣船队参与打捞工作。

各方都看中了阿波丸号沉船上那些极为珍贵的物资,无论是黄金、白金,还是珠宝和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国际社会的声音此起彼伏,似乎每个国家都渴望能够参与这场财富与历史遗产的争夺战。

然而,根据国际海洋法的相关规定,阿波丸号沉没的海域位于中国的领海范围之内。中国政府拥有对这一海域的主权,这意味着,任何外国政府或个人若想进入这一海域进行打捞作业,都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许可。

国际社会的各种请求和提议虽然密集,但都必须经过中国政府的审查与批准。中国政府严格依照国际法进行决策,明确表示,阿波丸号的沉没地点属于中国的领海,因此对打捞行动拥有绝对的主权,其他国家无权单方面进行打捞。

在国际压力下,中国政府保持了坚定的立场,并没有轻易允许外国力量介入。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对国际海洋法的尊重,也关系到国家主权与资源的保护。对于阿波丸号的打捞,只有中国政府才有权决定是否进行作业,并决定如何处理船上的物资。

1977年打捞行动的启动

1977年初春,阿波丸号的打捞计划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自从沉船事件发生以来,经过多年讨论和准备,最终决定对这艘沉船展开打捞行动。海军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和交通部部长叶飞签发了联合请示,报告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打捞阿波丸号沉船的请求。

国务院在接到报告后,经过审慎讨论,决定批准这一打捞计划。总理华国锋亲自签署了批准文件,这一决定为即将展开的大规模打捞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和行政支持。批准下达后,相关部门开始迅速筹备所需的设备、人员和其他资源,确保打捞行动能够顺利展开。

进入5月初,经过几个月的准备,打捞行动正式开始。海军与交通部联合组成了由海军J101号、J503号以及交通部上海救捞局的沪救3号组成的打捞船队。这支庞大的打捞队伍包含了众多专业人员,其中包括潜水员、工程师、技术人员等。他们从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调集,投入到这次前所未有的打捞行动中。

打捞船队进驻了位于福建省平潭岛东海域的作业海域,船队首先在该区域建立了作业指挥部。这个指挥部由海军和交通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目的是统一指挥,确保各项作业能够高效而协调地进行。

打捞工作的执行被分成多个阶段,其中首先进行的是清理作业。由于阿波丸号沉没时受到的破坏,船体周围缠绕了大量渔网,这些渔网不仅影响了打捞作业,也对周围的渔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困扰。

在清理鱼网的过程中,打捞队的工作人员使用了专门的工具,一点点将那些缠绕在船体上的渔网清除掉。尽管这些渔网的重量和体积相当庞大,但由于长期沉积在海底,它们已经变得极为坚固和紧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作人员首先用潜水员进入水下,逐步将渔网解开,之后将其拉上船。最终,清理出的渔网重达2吨多。

接下来的工作是清除船体周围的沉积淤泥。在沉船的几十年里,沉积在船体周围的淤泥已经堆积成厚厚的一层。这些淤泥的清除十分困难,需要使用特制的设备进行打捞。工作人员通过高压水枪和潜水员的配合,逐步将沉积物清除。总共清除了12291.5立方米的淤泥,这一过程为后续的物资打捞创造了条件。

恶劣的海况与作业挑战

阿波丸号沉没的位置位于台湾海峡,这片海域水深大约45米,环境非常复杂。海域的深度本身就增加了打捞工作的难度,更让打捞队员感到棘手的是恶劣的海况。台湾海峡的水流常常变化无常,强风和巨浪频繁出现,海流湍急,这使得原本就艰难的作业变得更加困难。

即便如此,打捞队必须在这些条件下展开工作,因为每年只有5月到9月这四个月的时间海况较为平稳,适合进行作业。因此,整个打捞任务的进度几乎都需要在这短短的几个月内完成,这对打捞队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随着作业的推进,打捞队很快认识到,在如此紧张的时间框架下,传统的打捞方法无法高效应对复杂的海况。因此,海军工程师邓光泉提出了一种新的打捞方案——深水截体分段打捞。这一方案的核心思想是将沉船分段进行打捞,先从较易接触的部分开始,逐步完成整个船体的打捞。

深水截体分段打捞方案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协调和精密的操作。船体的各个部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切割和吊起。为了确保精确操作,打捞船队使用了大量先进的设备,包括水下切割机、吊船等。通过细致的工作,打捞队逐步完成了沉船的一部分打捞任务,这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即便有了新的打捞方案和技术支持,恶劣的海况依然是无法忽视的挑战。尤其是每年9月,东北季风的到来使得台湾海峡的风浪更加猛烈。打捞船队不得不在此时暂停作业,等待恶劣天气的过去。

海面上的巨浪使得打捞船无法稳稳停留在原地,任何过度的操作都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甚至可能威胁到打捞队员的安全。因此,在风暴季节到来之前,打捞队必须全力以赴,争取在有限的作业窗口期内完成尽可能多的任务。

大规模的打捞与未解之谜

打捞工作开始后,整个过程历时数月。参与作业的潜水员总数超过了600人,而每一名潜水员都需要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水下作业。三艘打捞船合计工作了332天,期间的每一天都在全力推进着打捞任务。为了确保任务顺利完成,所有潜水员、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都分工合作,精密操作。潜水员共进行了3604人次的水下作业,每次潜水都需要精确计算时间和深度。

在这些潜水员的努力下,沉船的水下切割工作也开始了。水下切割的面积达到了2379.1平方米,这个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为了确保打捞船能够稳固作业,作业团队还进行了一次次水下爆破,共进行了650次爆破操作。爆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拆解沉船的残骸,创造更大的空间来进行物资打捞。

通过这些精密的作业,打捞队成功打捞出了5418吨各类物资。这些物资包括锡锭、橡胶、水银等,合计价值超过了5000万元人民币。虽然这些物资的价值无可估量,但它们依然无法与阿波丸号沉船的黄金和其他珍贵物品相提并论。

尽管打捞队努力工作,最终并未找到黄金的踪迹。船上的黄金,按照当时的情报,应该是阿波丸号的一项重要货物。但无论打捞队如何搜寻,都没有发现任何黄金的迹象。

这一发现让外界充满了疑问和猜测。一种说法认为,当阿波丸号遭到美军潜艇鱼雷袭击时,为了避免黄金落入敌手,船长可能启动了船上的自爆装置,试图将黄金炸毁,以保其不被敌人得到。据说,船的某些部分在沉没时被炸成了碎片,而这可能就是黄金消失的原因。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阿波丸号根本就没有装载黄金。根据一些专家的推测,关于黄金的传闻或许是当时的虚假信息,或者是其他势力为了某些目的故意散布的。这一说法至今无法得到证实。

无论哪种说法更接近事实,黄金的消失成了阿波丸号沉船事件中的最大谜团之一。尽管外界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广泛的猜测,但直到今天,关于黄金的下落依旧没有明确的结论。

在打捞过程中,除了物资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是处理船上残留的遗骸。打捞队员共找到了368具日本人尸骨,这些尸骨是阿波丸号沉没时船上乘客和船员的遗体。打捞队员小心翼翼地将这些遗骸打捞上来,并由上海市红十字会进行处理。随后,这些尸骨被送往日本,交由日本红十字会进行安葬,尽力为这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无辜者提供最后的安息。

参考资料:

[1]宋凤英.扑朔迷离的“阿波丸”号事件之谜[J].档案与社会,2007(2):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