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哲学的本体论到底是什么呢?

2025-03-03 05:41 来源:网络 点击:139

马克思的哲学的本体论到底是什么呢?

本体论,西方哲学概念之一。现代许多哲学学者使用存在论来指称本体论,意思是世界的本源和世界的构成问题。通俗的说就是世界观的问题。世界观影响着认识论和方法论。任何哲学都必然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而这个世界观必然要从一个逻辑前提(可能是假设也可能是常识)开始。所以想要驳斥任何哲学或理论体系就要审查它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本体论到底是什么呢?

当前许多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阐述,多是遵从了苏联传过来的二分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路是,马克思主义信奉唯物主义哲学,然后将这一哲学贯穿到社会历史考察之中,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这个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切合个人的生活经验,从逻辑也说的通,没啥问题。

可如果细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还多少有点问题。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文本《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哲学的贫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等被看做是新世界观的文本支撑。读了这些之后,我们首先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马克思和恩格斯那里并没有形成一个完备的体系。那我们当前主流所学到的这个体系,毫无疑问是苏联人加工的结果。

回到文本,通过对文本的阐释,去挖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也就成了马哲学应该做的事情。小编才疏学浅,这里也只能谈谈自己的浅薄想法。西方哲学一直有唯物和唯心对立的传统,背后其实就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这两人的批判,很早就提出了“实践”这个概念,从而超越二者的对立。有人可能问了,这咋超越的呢。两个方面:一方面,从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来说,从来都不存在脱离人类的自然界。所谓纯粹的自然界,所谓纯粹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无一例外,都是人们实践活动将其纳入人类社会的结果。另一方面,从逻辑发展的角度来说,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之中,人不是抽象的人,他(可能是群体)一定是接受前代历史文化经验熏陶的人,因此他进入实践就不完全依靠自我的经验,而是仰仗了前人;实践对象被纳入到人类社会之中,也不完全靠着个人的突发奇想,而是整个社会为满足自身需要督促人类探索的结果。所以小编觉得,理解马克思主义者要从实践开始。所改变的这个世界的是实践活动,而单纯的是人。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眼中的人始终是处在一定生产关系之中的“现实的人”。

实践,大而话之,其实就是人类的历史活动。这个活动遵循的规律除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基本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外,还遵循的辩证法的发展方式。传统马哲描述说,世界是联系和发展的。其实人类社会也是如此,经济、政治、文化等多要素相互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因素的根本性作用,不是说它是唯一作用。因此认识人类实践活动就要有系统论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