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猪鬃竟然成了硬通货?

2025-07-22 04:33 来源:网络 点击:

小小猪鬃竟然成了硬通货?

抗战时期,中国出口的物资之中经常出现猪鬃,这个东西到底是干嘛用的?

答案是为了做刷子。

很多人觉得猪鬃不就是猪毛吗,有猪的地方不就会有这玩意儿?没什么稀奇的。

其实,猪鬃不只是猪毛,它是取自猪脑门,后背等地方长得长而硬的鬃毛,因为猪鬃本身的优点非常多,比如它软硬适中,油性大,韧性好,弹性强,耐湿,耐热,耐酸,耐磨等。而且,猪鬃的依附性良好。

所以,猪鬃是制作刷子最好的材料。

千万不要小看猪鬃刷,在战争中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制造火炮,包括后续清理需要刷子,清理机器中的污秽残渣需要刷子。在化纤技术突破以前,猪鬃刷的作用几乎无可替代。

二战期间,虽然世界各地都饲养着大量的猪。但是,只有中国的猪身上的猪鬃是最适合做刷子的。

中国的猪鬃分为黑鬃,白鬃,黄鬃和花鬃四种。黑鬃的产区最广,但品质不好,白鬃的产区较广,质量好,价格高。

其中四川荣昌所产的白鬃品质最好,黄鬃和花鬃分布的最少,仅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有产。

猪作为中国老百姓主要的肉食来源,无论是养殖数量还是地域都是非常广的,加上自然气候条件因素,造成了我国每年产的猪鬃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好。

世界上其他各国比不上我们中国。在一战时期,欧洲的猪鬃主要产于波兰,芬兰和沙俄。因为战争原因,猪鬃的需求量激增。导致当地很多小猪被宰杀,逐渐的当地猪鬃产量越来越少。后来的德国和印度成了猪鬃的产地。

德国猪毛太短,印度受到当地气候的影响,猪鬃毛柔软,根茎细薄,刚性太差。难以与中国的猪鬃相比。南非也有一定的猪鬃出口,但其整理的工作比较粗略,根本不是当时中国的竞争对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把猪鬃连同鸭毛同时列入战略物资 a 类。价值和军火一样。鸭毛的分量很轻,一吨鸭毛可以做很多的军服或者睡袋,而且世界各国都有,质量要求不高。所以并不紧缺。但猪鬃就不同了,全世界惟有中国的猪鬃,产量大,质量高,所有参战国都想给他们的武器刷上油漆,不至于让那些武器裸露着铁体钢上前线。那就一定要用中国所产的猪鬃。

按照史料记载,中国猪鬃年产量战前平均为65100公担。由于受战争的影响,抗战时期降为38640公担。

以省而言,四川居首位。战前平均产量为9000公担,占全国总量的14%。次为湖南,战前的产量为6000公担,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0%。再次为江西,江苏,广东等省。

猪鬃在每年的出口中,总量在4000公吨左右,当时世界的总需求量为6000公吨。也就是说,中国的猪鬃占世界猪鬃销量的75%以上。

在抗战中,1937年输出了4045公吨,1938年到1940年,输出3500公吨。最困难的1941年还输出了2740公吨。

1942年,我国对外的通路几乎完全断绝,只有西南少量的空中航线和西北,新疆到苏联的漫长路路。猪鬃的输出量直线下降。

1942年仅输出64公吨,1943年,输出272公吨,打破了数年输出最少记录。事实上抗战后期走私盛行,偷运猪鬃出境的大有人在,只是官方不好统计。所以有着非常多的猪鬃化整为零进入各国。

1944年因为驼峰行动,猪鬃的出口渐有起色,达到2000公吨,由于战争期间交通受阻,中国的猪鬃运不出去,各参战国的战事却愈演愈烈,对猪鬃需求更加强烈。

结果,全世界的棕荒严重,猪鬃的价格猛涨,一度堪比黄金。中国的猪鬃,就成为了非常紧俏的军用物资,当时的同盟国苏联,英国,美国都非常需要猪鬃。

美国曾经一度吃下全部的中国猪鬃,并且在华盛顿设置了一个同盟国猪鬃分配机构,自己吃掉大头,把残羹剩饭分给英、苏两国。这让英国和苏联非常眼红。

不光同盟国需要猪鬃,轴心国同样大量需要。日本侵略者对猪鬃也是极力搜刮。他们在中国沦陷区建立了天津,徐州,上海,汉口,广州五大走私据点。

一方面在上海,香港的金融市场套取中国的法币,外汇基金,另一方面大肆向中国的大后方走私,倾销日货,以日货换取猪鬃。而德国则是在战前就储存了大量的中国的钨矿和猪鬃。1936年3月,德国和当时的中国政府签订了一亿金马克的信用借款合同,规定了一亿金马克在限度内,中国政府可以向德国购买军火,兵工厂以及重工业设备。

由于中国政府以桐油,生丝,猪鬃等农矿产品作为抵付,借款年息五厘,中国政府先将农矿产品起运交付,然后德国才供给军火以及器材。

所以说猪鬃虽小但是作用非常大。从始至终都是各个国家争抢的优质产品,也是中国当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对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着至关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