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立夏梅雨多,下午立夏旱断河”,今年立夏几点?有啥说法?

2025-07-02 07:29 来源:网络 点击:

“上午立夏梅雨多,下午立夏旱断河”,今年立夏几点?有啥说法?

导读:“上午立夏梅雨多,下午立夏旱断河”,今年立夏几点?有啥说法?看看农谚咋说。

“立夏栽稻子,到北种芝麻”,相信很多人对这句老话并不陌生,不仅体现了南北地区的天气差异,更是体现了南北地区的农事差异。由于我国地域辽阔,进入立夏以后,南北地区会呈现出不同的天气特点。例如,南方地区进入立夏后, 气温会稳定在22℃以上,而且随着暖湿空气活跃,降雨天气也会增多,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都为水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进入立夏后虽说气温也会升高,但昼夜温差还是较大,并且降雨天气也会比较少,因此需要种植芝麻等耐旱农作物。总之,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较大,农作物耕种情况肯定会有所不同,但这也是古人“应时而种,更季而耕”的农耕智慧。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立夏,四月节。立字解见春。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礼记·月令》又曰: “立夏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夏于南郊。还反,行赏,封诸侯,庆赐遂行,无不欣说。”

立夏是农历四月的节气,其中“立”有着开始的意思,与春季的“立春”有着相同的意思,代表着四季跌宕中新季节的开始。其中“假”并非是字面之意,而是代表着“大”,指进入立夏,万物至此皆生长繁茂,进入旺盛的生长期。除此之外,周代就已经有“立夏”的说法,并在这时天子会率百官至南郊祭祀炎帝、祝融,称之为“迎夏仪式”。仪式中的车马服饰也会皆用赤色,象征阳气兴盛,并且仪式结束后还会行赏封侯,此习俗一直被后世延续,如宋代立夏会赐冰、赐茶以防暑热。

立夏不仅是我国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更是我古时的“四时八节”之一,因此立夏这天的习俗自然不会少,老话说"立夏至,称重忙”,立夏最有趣味性的习俗莫过于“称人”。立夏称人的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相传,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命赵云护送阿斗至东吴,交由孙夫人抚养。为确保阿斗得到妥善照料,孙夫人每年立夏会当着赵云的面为阿斗称重,次年再复称以验成长。自此逐渐演变为民间习俗,成为母亲对孩子健康关注的象征。

立夏称人被视为一种对健康的向往,对此是有科学依据的。立夏后暑热渐盛,古人观察到此时人易乏力消瘦(称“疰夏”)。通过称重观察体重变化,可及时调理饮食,避免因营养不良而影响健康。

今年的立夏不一般,属于“月头立夏”。立夏交节的阳历时间于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之间,相较于较为固定的阳历时间,立夏交节在农历上的时间就会有着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受农历“置正”的影响,根据我们老祖宗的说法,如果立夏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上旬,那么就是“月头立夏”;如果在中旬,称为“月中立夏”;如果在下旬,则为“月尾立夏”。今年立夏的时间为5月5日,对应农历的四月初八,很明显今年是“月头立夏”。

老话说“月头立夏胜三伏,月中立夏冷暖平,月尾立夏似三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交节的农历时间为上旬,那么根据我们老祖宗的经验,这预示着立夏期间的天气就会非常炎热,好像提前进入了三伏天;如果立夏交节的农历时间为中旬,那么立夏期间的天气不会过于炎热,同样也不会寒冷,冷暖适中非常舒适;最后,如果立夏的农历时间在下旬,那么这预示着立夏期间的天气会比较寒冷。当然,“胜三伏”和“似三九”的说法都会比较夸张,但为了突出立夏期间天气“冷暖”的特点。

每年立夏交节的时间并非是一整日,而是有一个精确到秒的时间,换言之,当太阳到达黄经45度,此时就是立夏交节的具体时间。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会观察立夏当天的天气情况以及交节的时间,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势,在我国农村就有一老话说:“上午立夏梅雨多,下午立夏旱断河”,这句话是啥意思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

“上午立夏梅雨多”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上午(午时之前),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梅雨时节的雨水就会比较多,这为夏季农作物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梅雨,又称黄梅天或霉雨,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现象。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中旬江南的梅子就会成熟,此时恰逢连绵的降雨天,故得名“梅雨”,又因高温高湿的天气很容易导致物品发霉,民间也有称之为“霉雨”。

就进入立夏后,随着天气升温,地面水汽挥发开始加速,加之此时农作物正是生长的旺盛时期,如果长时间不降水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而梅雨为夏季作物,如水稻、棉花等提供了关键的水源。

但要注意,梅雨时节如果降雨较多,那么就要做好农田的排水工作,以免因排水不畅而导致农田积水,这样农作物的根系就会因在水中浸泡而无法呼吸,时间久了农作物的根系很容易腐烂而影响之后的产量。

“下午立夏旱断河”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立夏交节的具体时间在下午(午时之后),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较少,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农作物的生长也会受到阻碍。

夏季本身就是农作物生长的旺盛期,如果因降水不足而引发土壤干旱,那么农作物肯定会受到一些影响。首先,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如玉米临界点为55%-60%)时,农作物的根系就会吸水困难,农作物因细胞失水就会导致叶片萎蔫。而且,干旱情况下,农作物就会通过关闭气孔减少水分散失,这样会导致导致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失衡,从而出现能量代谢紊乱的情况。最后,如果在农作物的关键时期干旱,例如小麦灌浆期、水稻抽穗扬花期,那么就会导致颖花退化、空壳率增加,甚至百粒重也会下降。

除此之外,夏季气温升高,如果降雨较少,那么人们的“燥热感”就会加重,出现口舌干燥、皮肤干痒、情绪浮躁等不适,这时候就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每日饮水量要达到2000毫升左右,并遵循“少喝多次”的饮水原则,这样就能缓解夏季干燥所带来的不适。

今年立夏几点?有啥说法?今年立夏交节的具体时间为:2025年5月5日13时56分57秒,农历四月初八。很明显这是“下午立夏”的说法,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这预示着今年夏天降雨会较少,土壤可能出现干旱的情况,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选择 抗旱品种种植,或者采用覆盖保墒、秸秆覆盖等方式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从而保持土壤墒情。

当然,古人还会根据立夏当天的天气情况来推测天气的走势,以下分享一些,请大家自行理解:

立夏雨不落,玉米水中捞。

立夏雨打头,四十五天阴。

立夏无雷声,旱到端午中。

立夏南风起,暴雨随后来。

立夏雷轰轰,大水漫田埂。

立夏无雨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立夏见冰雹,六月断水流。

立夏起东风,塘里水满盅。

立夏雾三日,必有暴雨至。

立夏有雨豌豆收,立夏无雨麦难留。

立夏西南风,旱死湖底虫。

立夏北风吼,三伏晒死狗。

以上就是立夏交节当天推测天气的农谚,当然,农谚有着地域性和时间性,并不是说农谚百分百准确,而是古人的经验之谈,因此,虽说我们不能完全参照,但能理性的做一个参考,您认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