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弟子规》十、信篇

2025-04-29 16:41 来源:网络 点击:

《新时代★弟子规》十、信篇

【信篇】

讲诚信,路好行。

凡出言,信为先。

人背信,名不达。

言不信,行不果。

抱诚信,守真情。

精成至,金为开。

守一言,铸九鼎。

允一诺,重千斤。

思成者,人之道。

正其心,诚其意。

译文

讲诚信,路好行。

诚信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一诺千金。《说文解字》云:“诚,信也。”“信,诚也。”基本涵义都是诚实无欺,信守诺言,言行相符,表里如一,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诚”主要是从天道而言,“信”主要是从人道而言。故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者,人之道也”。“诚”即诚实诚恳,主要指主体真诚的内在道德品质;“信”即信用信任,主要指主体内诚的外化。“诚”更多地指“内诚于心”,“信”则侧重于“外信于人”。因此,在待人处事上,只有做到了“诚信”,人生的道路才好走。

凡出言,信为先。

“凡出言,信为先”出自于清代李毓秀的《弟子规》。大意是:凡是讲话,我们首先一定要注意,你讲出来的话是不是真话。所以,所讲出来的话,要以信实为第一。

人背信,名不达。

“人背信,名不达”此句出自西汉刘向所写的《新序》。原句是:“人背信则名不达”。大意是:一个人如果不守信用,说过的话做不到,名声就会受损。“人背信”是指人不守信用,说过的话做不到;“名不达”是指没有信用,人的诚信度就降低,别人也就不相信你,整句话是在阐明信誉的作用,要求人们坚守信用,不要做毁信的人。

言不信,行不果。

“言不信,行不果”此句出自战国墨翟《墨子》 。原句是:“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大意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也不通达;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

抱诚信,守真情。

“抱诚信,守真情”此句出自《坟·摩罗诗力说》。汉语成语“抱诚守真”,意思是:志在真诚,恪守真情。

精成至,金为开。

“精成至,金为开”出自汉典,汉·王充《论衡·感虚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是:人的诚心所到,能感动天地,使金石为之开裂。比喻只要专心诚意去做,什么疑难问题都能解决。

守一言,铸九鼎。

“守一言,铸九鼎(dǐng)”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九鼎”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

允一诺,重千斤。

“允一诺,重千斤”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得黄金百,不罩携如吵乱得季布诺。”。“一诺千金”是汉语成语,意思是:好比一个允诺,重达千斤。比喻说话算数,升闷档极有信用。

思成者,人之道。

“思成者,人之道”此语出自《孟子·离娄上》。孟子的“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意思是:作为一个人,诚信,很重要,但这是人一出生就具有的本能,是天给的,人人都有,但当人不断的长大时,诚信就会发生变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只有一个人真正学会用思想去做城信的事,那他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自然界的一切,宇宙万物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没有虚假;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人之道,是指做人的道理或法则。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道与天道一致,人道本于天道。

正其心,诚其意。

“正其心,诚其意”意思是:想要在道德人品上进行修炼的人,首先要纯正自己的思想;而要纯正思想,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出处及原文:唐代韩愈在他的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原道》中引用《大学》中的名言“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改写为:“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白话译文:在古代,想要发扬他的光辉道德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他的国家;要治理好他的国家,一定要先整顿好他的家庭;要整顿好他的家庭,必须先进行自身的修养;要进行自我修养,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必须先使自己具有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