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南宋古船“南海一号”

2025-07-15 00:01 来源:网络 点击:

揭秘南宋古船“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

概况简介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在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沉没的木质古沉船,从泉州港驶出,沉没地点位于中国广东省(台山市海域),1987年在阳江海域发现,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沉船遗址,距今800多年。

船长:41.8米

船宽:11米

船身(不算桅杆)高约4米

设计水线长:32.3米

排水量:估计达828吨

载重:近425吨

图为专家模拟还原图片

发现及打捞历程

1987年8月,广州救捞局与英国的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Maritime Exploration & Recoveries PLC)在上下川岛海域寻找东印度公司沉船莱茵堡号(RIJNSBURG)时,并没有找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却意外发现了在深埋在23 米之下的另一条古代沉船,并打捞出一批珍贵文物。由于发现沉船的海域位于传统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专家认为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当时将这艘偶然发现的沉船命名为“川山群岛海域宋元沉船”,“南海一号”是后来由中国水下考古事业创始人俞伟超先生于上世纪90年代初命名的。

图为俞伟超先生照片

1989年冬,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前身)与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合作,正式开始对“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调查,这是中国水下考古队伍成立之后,在中国海域所进行的第一水下考古调查,张威成为第一位触摸到“南海一号”的中国水下考古专业工作者,这次调查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起点。

199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应香港特区政府邀请,前往香港迪士尼乐园建设用地范围的填海区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在张松先生和张威先生的共同宣传下,香港商人陈来发先生,创建了名为“中国水下考古与探索协会(香港)”的组织,并发起募捐,为“南海一号”进行水下考古无偿捐助港币120万元。开创了香港民间组织无偿资助大陆水下考古事业的先河。

2001年4月,由于陈来发先生的捐助,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水下考古专业队员共12人,搜寻和定位沉船遗址,这次调查中,水下考古队对这艘沉船进行了精确的定位。

2002年3月至5月间,水下考古队再度下水,对海底沉船进行细挖掘、细打捞,打捞出文物4000多件。

图为出土部分瓷器

2003年10月,广东省文化厅召开《“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专家论证会。

2003年11月,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主持召开会议,规划、立项“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建设项目。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

2004年3月,广东省发改委同意筹措资金,在阳江市海陵岛十里银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5年12月28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开工兴建。

2007年1月16日,考古队前往沉船海域开展打捞前最后一次海底勘查,之后进行了持续9个多月的打捞。整体打捞行动在2007年开始,那之前“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对这艘宋代商船已进行了小规模试掘,并打捞出金、银、铜、铁、瓷类文物4000余件,多数都是十分罕见甚至绝无仅有的文物珍品。这些文物以瓷器为主,包括福建德化窑、磁州窑[23]、景德镇窑系及龙泉窑系的高质量精品,绝大多数文物完好无损。根据探测情况估计,整船文物超过8万件。考古界人士表示,与这些瓷器年代、工艺相当的一个瓷碗,此前在美国就卖出了数十万美元的天价,而这里却是整船、成批地出现。

图为工作人员在展示取出的泥土样本

2007年12月21日,“南海一号”古沉船起吊,12月22日上午10时,在现场举行“南海一号”出水仪式。

2007年12月28日下午3点,南海一号完成整体打捞,正式进入水晶宫。

图为船体进水晶馆图片

2007年12月,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经整体打捞出水,之后移驻位于广东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展开水下文物“原址保护”。“南海I号”木船体残长约22.1米,船体保存最大船宽约9.35米。

2008年,水晶宫开馆喜迎四方游客。

2011年3月底,开始对古沉船“南海一号”第二次试发掘,本次试发掘主要目的是确定船首和船艉的准确位置,并采集水、泥和沉箱等标本进行试验和测算。

2011年4月25日,广东文物考古所发布了,本次试发掘确定了船艏在沉箱中的位置,为“南海I号”整体发掘奠定了基础。本次试发掘发现的“南海一号”的“隔舱板”和“船舷板”帮助研究人员基本确定的“南海一号”船头的位置。据介绍,“南海I号”尚未有整体全面发掘的计划,需对各种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后再制定下一步的发掘方案。

2013年11月28日,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启动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全面发掘,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8万件文物。

2014年5月15日,南宋商船“南海一号”,经过整体打捞、两次试掘,现已进入船体正式发掘阶段,上层淤泥即将清理完毕,松木船舷和一匝匝瓷器、铁器已清晰可见。

2015年1月28日,经过7年的保护发掘,沉船表面的淤泥海沙贝壳等凝结物被逐层清理,船舱内超过6万件层层叠叠、密密麻麻的南宋瓷器得以重见天光,展现世人面前。经过考古识别,这些南宋外销瓷主要由江西景德镇窑系、浙江龙泉窑系、福建德化窑系、福建闽清义窑系和福建磁州窑系等五大民窑瓷器构成。

图为出土瓷碗

2016年1月9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广东省文物局等单位在广东海陵岛的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发布“南海一号”保护发掘项目最新进展,公布沉船类型、船货发掘最新发现以及推测的沉船年代等重要考古新发现。已出土文物超过1.4万件套,专家推测它是属于南宋中晚期一艘“福船”类型的古船。

2019年3月20日,“南海I号”船货清理进入尾声,清理的船载文物已达14万余件,预计文物总量将超过16万件,比最初预计的多出一倍。

2019年8月6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新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重要考古工作成果。

2021年9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区博物馆,共同组成考古工作队,对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展开区域性调查和抢救性考古发掘。在奇石窑西门村和奇石村除了采集到“大观”“绍兴”纪年款等罐的残片外,还出土了很多与“南海Ⅰ号”相近的印文罐残片。其中在里水镇文头岭窑发现的与“南海Ⅰ号”的“梁宅”相同的“梁宅酒”印文罐最令人振奋,它进一步确认了“南海Ⅰ号”与佛山南海区之间的关联,实证南越国宫署遗址和“南海Ⅰ号”出土的部分印文或印花酱釉罐都产自于南海诸窑,三者之间的关系终于水落石出。2022年1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肖达顺告诉记者,经过一年来的发掘整理工作,证明了“南海I号”沉船上的陶罐有很大一部分产自南海窑,并且很多都有印戳或铭文。

图为南海一号出水的印花陶罐

图为出水陶罐花纹

探测情况

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于20年前被发现,出于各种原因始终让它静卧海底,未加过分扰动。在沉没800多年后的今天,它终于被整体“托出”海面。沉船历史在出水的一刻已然改变。它不仅要适应广东耗资1.6亿元建造的水晶宫,更要把自身的命运托付给尚无确切把握的考古界,甚至被卷入势利的利益考量。

图为广东水晶宫

历经许多年的探测,“南海一号”的某些特征已被初步掌握,比如船体的尺寸、货物主要以瓷器铁器为主、深埋于海泥之下、船身除甲板外结构完好,等等。进而,建立在这些特征之上的意义也被创造出来并一再重申,比如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研究贡献珍贵实物、可以充实航海史和贸易史等。在这些不无道理的演绎下,“南海一号”早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符号,发掘“南海一号”行动随即成了文化大事件。

“南海一号”的众多谜团和不确定因素仍旧存在,这让沉船现今的格局祸福参半。随着它被打捞出水,悬疑和担忧显得更加紧迫。到目前为止,“南海一号”内部舱位的细节资料依旧不为人知,约莫估算的6万件瓷器尽管价值不菲,可并不能揭示船上的所有秘密。此外,相较于零星发掘,眼下采取的整体发掘模式固然有不可比拟的优点,但风险同样存在。一旦离开原先的环境,沉船面貌会发生怎样的改变?而这种改变又会给考古带来怎样的影响?潜在的风险紧随“南海一号”浮出水面。

“南海一号”的首要价值理应是考古价值,而决定这一价值大小的是古船的原初面貌。假若“南海一号”的新环境不幸改变了沉船的历史面貌,其学术价值无疑会大打折扣。水下考古在我国是新型学科,其技术力量与发掘实践密切相关。文保能力的进步某种程度上是以牺牲文物为代价的。“南海一号”上早期出水的瓷器发生破损即为佐证。“南海一号”的考古价值是第一位的,但考古价值不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南海一号”是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工艺、航海技术等都提供了典型标本。其搭载的文物也有可能解开‘海上丝绸之路’的诸多秘密,其文物考古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从考古学意义上讲,真正的发掘挑战恰恰在出水的瞬间开始形成,或者说从海上丝绸博物馆向公众开放的那天算起。这自然就牵涉到两种变量,关系考古界和政府意愿两个方面。广东考古学界对南海Ⅰ号抱有冷静的专业态度,这从不惜耽搁20年、反复论证方案等做法上可见一斑。可是,面对被秘密层层包裹着的沉船,具体问题强烈凸现,专业人士有无能力完美掌控这一珍贵资源不得不存疑。

技术不仅仅是唯一的障碍。移入水晶宫的“南海一号”后续发掘或会持续十年甚至更久。如此漫长的考古时期事实上与政府对沉船的开发筹划有冲突。早在数年前,阳江乃至广东就将“南海一号”作为旅游新项目加以推介。考虑到“南海一号”的文化效应、政府对考古发掘的巨额投资,如此筹措也具充足的正当性。“南海一号”的考古研究和发掘大面积铺开后,其耗费也需丰厚的资金作为后盾。但如果对经济价值的追求受限于考古节奏,财政拨款对“南海一号”的支持动力还能持久吗?如果地方要求发掘工作服从盈利计划,会否加重沉船困境、削弱考古的本初内涵?

打捞工程《评估》

关于“南海一号”“沉船宝藏超千亿美金”、“价值可与兵马俑相媲美”、“海上敦煌”等狂狷之辞喧哗,不仅引起国内舆论的反感,也招致考古界齐声责备与讥讽。实事求是地说,对“南海一号”考古价值的评估刚开始,早早就圈定那么多宏大的意义不免草率。无论“南海一号”的全部价值有多高,仍倚赖于对它富有成效的发掘。而最大限度地获取其考古价值,取决于在接下来的进程中能否排除技术风险、能否最大程度地保留沉船的历史原貌。

将其带进水晶宫的新天地,只是人为接续了“南海一号”的船史。假如希望用它改写岭南的文化史,则需艰巨、细致的科学探寻。在此之前,虚于文保经费的跟进、专于所谓旅游亮点建设,恐怕已失掉平常心。无论如何,“南海一号”是横亘在考古界面前的复杂命题,它弥足珍贵而不可再生,科学精神始终是第一位的。看客的心态或培养看客的心态都应该收敛或节制,毕竟这是考古而非表演。

打捞工程《预算》

2004年,“南海一号”整体打捞方案确定。按照这一方案,打捞预算为1亿多元。但随着打捞出水时间的推后,打捞成本也逐步上升。按照“南海一号”水下考古队透露的数字,为打捞“南海一号”修建临时码头花了1400多万元,单就两艘打捞船每天的租金就高达80多万元,还有施工中投入的钢材、水泥、水下设施、船舶、人工等,算下来,打捞工程预算接近1.5亿元。如果加上“水晶宫”1.5亿元的造价,“南海一号”打捞并保存的总成本将高达3亿元人民币。方案一出,就被人评价为“不计成本的疯狂举动”。

图为南海一号

一般的沉船打捞也就花费几百万元,“整体打捞并保存”要比“原地打捞保存”多花几倍甚至十几倍的资金。“南海一号”2007年12月28日进入“水晶宫”后,预计博物馆每年的运营费用需要2000万元。

为了整体打捞“南海Ⅰ号”,财政部2006年审定9000万元专项资金,财政部拨款3000万元,剩余由地方财政补足。为了建造保存“南海一号”的“水晶宫”,有关部门已投入了1.5亿元。不少人提出,花费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一艘古沉船进行打捞和保护到底值不值?单霁翔说,打捞“南海一号”的意义是综合的,首先它对中国水下考古学科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为了保护这些水下文物,中国进行了多学科的攻关、跨学科的研究,积累了很多宝贵和先进的经验;同时,对于海上丝绸之路的保护和发掘,它也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对于“南海一号”上的文物价值,外界也进行了各种估算,甚至有媒体估计这些文物价值达3000亿美元。单霁翔表示,“南海一号”上的6万至8万件文物信息量非常大,“这些文物加起来会放大它们的价值和信息,简单地对文物进行估值是不科学的”。

打捞工程《方案》

已确定采用“整体打捞”的方案,将沉船、文物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然后迁移到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这次的打捞与建造广东海上丝绸博物馆水晶宫经费将花费2.3亿元人民币:打捞经费7000万加建造博物馆1.6亿。

两艘万吨级的打捞船正忙碌不停地作业,一个特制的沉箱已经被下放到水底,用于将沉船整体打捞出水。沉船掩埋在海底1米深的淤泥中,是一个长30米,宽10多米,高3—4米,连带海底凝结物重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人们将它整体平移到海岸边那座正在兴建的博物馆中,然后放入一个巨型的玻璃缸当中,一边发掘一边展览。这个计划如此宏大,以至于世界水下考古之父乔治·巴斯看到这个方案时连声说,不可想象,这只能是在中国才发生的事情。从1987年到现2007年,20年间,这艘被命名为“南海一号”的沉船已经成为中国水下考古里程碑式的标志,它的发现和打捞过程充满各式各样的奇迹和波折,亦如中国水下考古本身的进程一样:从没有一个水下考古人员,没有一套水下考古装备开始,到目前已经着手操作世界上最具难度的水下考古实践。

打捞现场瓷器碗

考古学家认为,“南海一号”的发现和打捞,其意义不仅在于找到了一船数以万计的稀世珍宝本身,它还蕴藏着超乎想象的信息和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因“南海一号”不仅正处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道上,而且它的“藏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异常丰富和可贵,给此段历史的研究提供了最可信的模本。对这些水下文物资源进行勘探和发掘,可以复原和填补与古代中国“海上丝路”密切相关的一段历史空白,也很可能带来“海上丝绸之路学”的兴起。

该船整体打捞后将放置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即水晶宫)。

据介绍,“南海一号”整体浮出水面后,将转移、安置于由广东省政府将直接拨款1.6亿元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内,进行保存及供人们观赏,该博物馆预计将于本月底封顶。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阳江“十里银滩”上,占地13万平方米,博物馆藏品规模确定为3万件。“水晶宫”是一个巨型玻璃缸,其水质、温度及其他环境都与沉船所在的海底情况完全一样。通过“水晶宫”的透明墙壁,还可以看见水下考古工作者潜水发掘打捞文物示范表演。

发掘文物

截至2018年,发掘的文物数量是143000多件。剩下的预估还有一两万件,集中在后部几个船舱,总数可能会超过16万件。

2015年底暴露的沉船基本轮廓及各船舱货物

船货清理出的船载文物,包括大量的瓷器、钱币、丝绸,还有部分金银铜锡、竹木漆器以及动植物遗存等。

船内现存的货物以瓷器、铁器为主,钱币亦有相当数量,纸张、丝绸等有机质货物可能已分解不存。截至2016年1月5日,总共出土文物14000余件套、标本2575件、凝结物55吨,其中瓷器13000余件套、金器151件套、银器124件套、铜器170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木等。

2019年8月6日,“南海I号”宋代沉船船舱内货物已清理完毕,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堪称中国水下考古之最,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

图为挖掘现场

《瓷器》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数千件完整瓷器,不少瓷器极具异域风格,汇集了德化窑、磁州窑、景德镇、龙泉窑等宋代著名窑口的陶瓷精品,品种超过30种,多数可定为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南海一号”还出土了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从棱角分明的酒壶到有着喇叭口的大瓷碗,都具有浓郁的阿拉伯风情。

“宋瓷成群,举国罕见。……惜哉!彩云易散,宝瓷易碎。洋人巧弄译笔,瓷器代称中国。南宋,乃狼主爪中之釉瓶……”《遂宁赋》魏明伦

“南海一号”中出水的青白釉铺首执壶瓷器

“南海一号”现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出水瓷器带有明显的异域风格,被认为是宋代接受海外订货“来样加工”的产品。中国古陶瓷协会会长、陶瓷鉴定泰斗耿宝昌对着“南海一号”上出水的瓷器连呼惊叹:“搞了一辈子的瓷器研究,却从未见过如此多的瓷类珍宝,很多连听都没听说过!”

宋代是中国瓷器第一个鼎盛时代,出现了定、钧、官、哥、汝五大名窑。对比明清时期华丽的珐琅彩,宋瓷以优雅的单色釉著称,被不少瓷器爱好者们奉为中华瓷器中的“大家闺秀”。

图为出水文物

宋代各地烧瓷名窑迭出,官窑首屈一指。宋徽宗登基在河南禹州神垕镇建立钧瓷官窑,专门为皇宫烧造花盆、盆奁等陈设贡瓷。在他的主持下,钧瓷表面烧制出异常奇丽、变幻无常的线条,由于后人难以仿制,故有“钧瓷无双”之说。

宋景德年间,宋真宗赵恒命昌南进御瓷,底书“景德年制”四字,因其精美绝伦,遂以“景德镇”之名久久风行。随着宋室的南渡,北方许多著名窑场能工巧匠纷纷赶赴景德镇,带来了当时北方先进的制瓷工艺,使景德镇的制瓷技术迅速发展。宋代,景德镇因出产“影青瓷器”、“青白釉瓷器”而闻名于世,并通过泉州、广州两大商港通达海外,成为当时风靡世界的名牌货。据说,荷兰、葡萄牙商人最早将瓷器贩运到欧洲时,瓷的卖价几乎与黄金相等。据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宋代的瓷器被运往全球50多个国家,最远的包括非洲的坦桑尼亚等地。

巨大经济利益驱使下,宋代的泉州、广州、杭州等著名对外贸易的港口附近出现了不少瓷窑,如“南海I号”上发现的福建德化窑、泉州附近的磁州窑瓷器等就是当年著名的外销瓷。考古学家曾在磁州窑发现过一些瓷雕塑,人物形象高鼻深目,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贸易口岸“涨海声中万国商”的景象。

宋代,广东瓷业进入一个空前的兴旺期,出现了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等著名窑场,计有窑址80多处,年产瓷器达1.3亿件,比唐代增加近22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有专家称,现如今在东南亚各地发现的宋瓷,大部分都是当年广州的外贸商品。

随着宋瓷的光芒远播海外,外国人对宋瓷趋之若鹜。在国外,宋瓷的使用成为阶级和身份的象征,甚至还影响了他们的生活习俗。据记载,东南亚一些国家在中国陶瓷传入以前,多以植物叶子为食器。宋瓷输入后,他们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用上了精美实用的瓷器作为食物器皿。如今在印尼国家博物馆,还依然摆放有许多产自宋代德化的“喇叭口”大瓷碗。

《金器》

金器是“南海一号”上目前出水最惹眼、最气派的一类文物。南海一号共出水了金手镯、金项链、金戒指等黄金首饰,没有生锈,闪闪发亮。它们比较统一的特点是粗大。宋金项链长1.7米,鎏金手镯口径大过饭碗,粗过大拇指,足足四两不止。可以推测佩戴这些饰品的人体格粗壮,身材高大。

图为出水金镯子

《铜钱》

“南海一号”沉船点发现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年代最晚的是宋高宗主政期的绍兴元宝。

图为出水铜钱

这么多的货币一方面可能表明当时中国的国力之盛,中国货币可以成为“海上丝路”的硬通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船主的富裕。

《铁器》

除了陶瓷这类人们熟知的中国特产,那时科技领先的中国,还向世界输出铁器,800多年后,它们已经面目全非。“南海一号”船仓里面还有两样比较大宗的东西,就是铁锅跟铁钉,铁锅跟海水发生作用后,一摞一摞地变成了铁疙瘩;铁钉个体较大,二十多厘米长,铁钉都是拿竹篾进行包扎的,数量非常多。而在宋朝,广东正是铁器盛产地。

图为出水部分生锈铁器

《铜环》

在“南海一号”装载的货品当中,除铁锅外,出水的还有不少金属制造的商品,如铜环、铜珠等。对两者的用途,考古人员表示铜珠的用途还不好推测。专家分析说,从这些制品的外观看,只是经过初步的铸造或打磨,像铜环等上面并无花纹等装饰的痕迹,有可能是“南海一号”的船主将中国造的半成品运往海外进行深加工。

图为出水铜环

海上丝绸之路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中,丝绸和瓷器,一直是最受欢迎的外贸产品。自长安或洛阳为东起点,经甘肃、新疆,再到中亚、西亚,最后到达地中海沿岸。从汉朝开始,来自中国的丝绸就这样由各色商人牵着驼队,通过这条重要的贸易通道运输到亚欧各国。这种贸易一直延续了数个世纪之久。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亲程旅行记》中,第一次给这条道路起名“丝绸之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同时,中国的丝绸,也在通过海路源源不断地运输到国外。这是一条从中国沿海港口出发,一直向西,穿过南海,抵达外部世界的贸易通道。它不仅仅只是贸易之路,还是朝贡之路,文化交流之路。

图为海上丝绸之路线路图

海上丝绸之路,在汉代即有记载,当时中国船只从广东、广西、越南等地的港口出海,沿中南半岛东岸航行,最后到达东南亚各国。唐宋之后,随着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演进,海上丝绸之路航线更加遥远,贸易也愈显繁荣,对于中国瓷器来说,再也没有比水运更加便捷和安全的运输方式,这条航线也被称为“陶瓷之路”。 在获得重要的考古发现以前,这条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只存在于零星的文献记载当中,对于贸易路线和贸易方式,人们知之甚少。直到本世纪航线沿岸的一些港口,陆续发现出一些来自中国的瓷器和其他文物,人们才得以一点一点地拼接出有关这条航线的细节。这条航线显然早已超出东南亚的范围,而是穿过南海,驶过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甚至非洲东海岸的许多港口也有中国瓷器出土。

“南海一号”沉没的地点,正是处于这条航线之上。由沉船的海域向东北,经过川山群岛,可上达阳江、海陵岛、广州、潮州、泉州、厦门等港口,向西则可下雷州半岛、琼州海峡以至广西,然后穿南海到达更加遥远的目的地。 沉船船头朝向西南240度,看来正是从中国港口出发,驶向外洋的货船。它将为复原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中国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提供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甚至可以获得文献和陆上考古无法提供的信息。

相关文章